第兩千一百零八章 饕餮盛宴2(第1/2 頁)
位於尼古拉耶夫市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黑海地區最大的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的航母建造總裝廠,蘇聯時代的幾艘航母——“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戈爾什科夫”號、“庫茲涅佐夫”號,全部在此建造之所以將航母生產總裝基地選在黑海造船廠,據說原因之一是蘇聯造船工業部和莫斯科其他與造船有關的重要崗位上有許多烏克蘭尼古拉耶夫人,他們在這件事上幫了很大的忙另外,相對於擁有400萬人口,對外國遊客開放的聖彼得堡來說,沒有對外開放的尼古拉耶夫市的保密工作較為容易,況且這裡的勞動力資源也不成問題。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即黑海造船廠建立於沙俄時代的1897年,是一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老廠,現佔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建廠近百年來,共生產包括重型航空母艦在內的各類船隻1000餘艘,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最大可生產載重量為1.5萬噸的貨輪。
從1960年開始建造第一代航母“莫斯科”號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便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術和管理經驗,造船裝備得到了很大改善,其中,船臺的投入使用最引人注目,它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綜合性船臺系統,大型起重機有1臺,還有2臺高架龍門吊,各自高15米,起重量各為900噸,充分展示了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造船能力和水平。當時的航母建造節奏已比較均衡,平均每3年有1艘航母上船臺,每3年有1艘航母下水在正常情況下,工廠每3年可以交付1艘航母。這些航母的交付使用,使蘇聯海軍的實力得到壯大。
到20世紀70年代,蘇聯海軍已發展成為一支遠洋核導彈力量,能夠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海軍抗衡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員工為此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而航母的建造也使工廠進入了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工廠職工最多時有2.5萬多人,佔地302公頃,舾裝碼頭總長2675米,公路總長29公里,鐵路總長49公里,起重機總計2100臺。幼兒園有2個,可容納4500個孩子學習生活,工廠的1個工人俱樂部和2個文化宮搞得轟轟烈烈,在整個城市頗有影響工廠每年平均交付的住房就有500~600套,僅1988年就交付使用了2.6萬平方米的住房,建成了一個可接受320名孩子的幼兒園。
如今蘇聯已經解體,包首富為了得到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裝置和工人;親自來到這裡,必須要展現出足夠誠意;否則可不一定能競爭過其他勢力!
相比較而言,如今富查伊拉造船事業剛剛起步;對於船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有著巨大需求。
與之相比,造船裝置反而顯得沒那麼重要;至少對於黑雲集團是如此!
此刻包子軒身處一個傳奇人物辦公室內,為全面接收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工人展開洽談!
1934年,馬卡洛夫出生於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敖德薩港,他從小就被進進出出的船舶所吸引,下決心投身造船事業。1958年,馬卡洛夫如願進入黑海造船廠,擔任組裝車間副主任。由於工作出色,並總能超前完成任務,被譽為“時間冠軍”。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馬卡洛夫工作的年代正值蘇聯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最激烈的冷戰時期,蘇聯領導核心投入大量國力發展“把紅旗插遍五大洋”的海軍,黑海造船廠每年的軍船建造任務排得滿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1143.5工程”,也就是如今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瓦良格”號航母。
但要承建大型航母,黑海造船廠就必須對船塢生產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同時又不能影響工廠現有的生產秩序。面對如此高難度的工作,老廠長甘克維奇再次想到了馬卡洛夫。
1976年9月,馬卡洛夫被任命為黑海造船廠總工程師,全權負責造船廠改造與建造方法革新工作。改造的重點是廠區內面積最大的0號船塢,過去所採用的“分段式裝配造船法”只能在一條船造好離開後,下一條船的零部件才能送入塢內,然後從頭開始建造,嚴重製約產能提高。
在馬卡洛夫極力倡導下,蘇聯造船工業部特意為黑海造船廠買來芬蘭科尼公司生產的兩座起重能力達900噸的天車,它們的跨度不但覆蓋0號船塢,就連船塢旁新搭建的平臺也囊括在內,這座平臺面積達1.8萬平方米,承載能力與船塢相當。有了這兩部超級天車,附帶塢旁平臺的0號船塢就能對“1143.5工程”這樣的大型艦艇進行模組化元件生產——也就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