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白卷的舉子究竟有多少人。這些人都是人才呀,唐五代時弊政相接,開科考試成了那些混賬考官們斂財受賄的門徑,有多少真正的人才被他們壓抑,被他們埋沒?還有偽蜀、南唐,哪一國是真正公平取才的?樊若水不就是個例子嗎?這麼出色的人才,竟然十考不第。假如你李煜當時給他個一官半職,他會幫著大宋撬開你的金陵城嗎?朕方才說連考十五場終場的都是人才,單憑他們這麼執著地求取功名,這毅力就足以證明他們都是人才。朕就是要在他們中間尋找張若水、王若水、劉若水!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陛下所言極是,臣等遵旨,立即草詔傳佈內外。臣追隨陛下的思路考慮,以為國家之大,各地情況有所不同,考試也應該區別對待,方能更顯出陛下的仁德!”翰林承旨李昉稟奏。
“怎麼區別?”
“臣以為舉國之內,近百年來,戰禍最多的乃是河北一道。如果對河北地區也以十五考為限,臣以為要求過苛。”
趙光義略想了想,問禮部尚書道:“你的意思呢?”
“臣以為李承旨的話甚有道理。河北一道,不妨以十考為限。”
“就依你說的辦。”趙光義當即敲定,又道:“這次考試是朕即位以來的第一次,禮部、翰林院一定要同心協力,不能出一點差錯。朕有話在先,倘若有請託贓賄或科場舞弊之事,一定嚴懲,絕不寬貸!”
這次常朝所議之事格外多,接下來又連議了增設都水官員、另派河堤謁者數人常駐黃河沿線、重定京城內外各庫制度、有敢以官庫錢物質貸他人而獲私利者以死罪論等七八件事。將近午時,臣僚們都有些站立不穩了。
趙光義也覺得時辰不早,於是引入最後一個議題:
“朕前些日子叫各位議論的誕節,也該定下了。太常卿來了沒有?”
這裡所說的誕節,指的是趙光義生日該定一個什麼名稱。按照當朝的規矩,皇帝誕辰的那一天,理當萬國同慶,是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當年趙匡胤把自己的誕節定名為長春節,如今新皇帝已經登基,當然該更改替換了。趙光義的誕辰在十月七日,屆時各國都要來賀,所以必須儘快定下。
太常禮院的王判院應聲出列:“臣等擬上,以為此節稱乾明節。乾者,健也;明者,光照四海之意也。”
一陣沉默,盧多遜奏道:“臣以為不如叫壽寧為佳。陛下萬壽無疆,乃百官萬民之所大願,單這一個‘寧’字,既應著四海敉寧,又應著太平興國這個年號。”
好不容易散了朝,趙光義剛出殿,張洎一路小跑趕了過來:“陛下!陛下!”
趙光義扭頭問道:“有事為何早朝不奏?”
“有所不便。”張洎低聲稟道。說罷,偷眼看了看趙光義。
“那就寅時到偏殿再說吧。”趙光義猜想張洎大概是要對他說李煜或者劉的事。“閻承翰,給他腰牌!”
自打那天從李煜那裡取了金盆回來,張洎著實大費腦筋。按他原來的打算,只想再敲李煜一筆錢也就行了,因為只有敲他不算是贓罪,不承想得了這麼個價值連城的寶貝,倘若自己留下,萬一日後事情敗露,那可是長十顆腦袋也不夠砍的重罪。李煜已到了最後一賭的時候,逼得急了,難免不把此事抖摟出來。可這件東西實在太誘人了,單看其製作之精美,他敢說這世界上絕不會再有第二件,更何況出自於江南國主之手,又與一段風流佳話緊密相連,哪裡還有個定價?他不由想起唐朝的一樁奇事:當年貴妃楊玉環被唐玄宗賜死於馬嵬坡前,由於事出倉促草草而葬,楊玉環的一隻襪子流落到民間,其後不久,當地一位老嫗竟憑著這隻襪子發了大財:她騰出一間房屋專門展覽此襪,誰想看上一眼需交一百錢!後來這隻襪子被一個叫常秀的和尚花了兩萬錢買到手,帶回了江南廬山香爐峰收藏起來。有個叫李遠的人,從蜀中的忠州刺史調任江州刺史,聽說了這件事,要花十萬錢從常秀手裡購買此襪。常秀自知抗不過刺史,只好忍痛割愛。正趕上校書郎李群玉從湖南東行路過江州,聽說李遠得了這件寶物,將二十萬錢往桌上一撂,帶著襪子到了豫章。後來此襪又轉到了滕王的手裡,就再也沒了下落。那不過就是一隻襪子,尚且引
第五回 李煜情急出寶物(5)
究竟是留為己有還是把它獻出去?張洎想來想去,一直拿不定主意。儘管他對此盆喜愛得心中發癢,但頭腦還算冷靜:唐朝那個李群玉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江州,十有###與那隻襪子有關,大凡此類奇貨,惦記的人都不會少,若是為了金盆喪了性命,豈不因小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