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福臨死時只有24歲,儘管他生前曾親自率大臣們到豐臺嶺一帶勘察過風水寶地,但他畢竟太年輕,沒有想到會那麼快就昇天,所以一直未建壽陵。他的死因至今成謎,因為死得突然,陵寢是倉促上馬。
因為孝陵是清東陵內的第一座陵墓,因此雖然建得急,但規模卻是最大,這成為以後清皇陵的範本。
營建孝陵,當時對清朝廷來說確實有點困難。一是國家還在不安定之中,南方戰事未息,又百廢待興,建陵必需的楠木根本找不到,二是修陵工期又短促。在這種情況下,工程的負責大臣只得臨時湊材料,“舊物利用”,甚至使用了建設妃陵時剩下的磚石材料。
1990年,國家在維修孝陵時,終於證實了建孝陵“湊材料”的說法。孝陵的牆磚、木料上,都發現了不同的標記,殿堂所用的木件改制或拼湊的痕跡相當明顯。隆恩門上的8件抱頭梁,前簷明間上金桁,前簷明間右二縫雙步梁等許多大木構件上,都有母榫或嵌補木條。
在東配殿明間,左二縫老簷柱所用材質,與其餘柱子相同,均為金絲楠木,其柱徑比其他柱子大9厘米;兩隻簷柱上還有多餘的長方形母榫。當時著名古建築專家杜先洲親臨現場閱視工程時,曾風趣地說,“從這些以大改小的木件上看,傳說的清朝拆明陵建清陵的講法,還是有些依據的。”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偷樑換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8)
這些拼湊的材料取自何處?當時一下未能弄清楚。第二年維修孝陵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在拆卸天花板時,才找到了答案,破解了謎團。
孝陵隆恩殿天花板,正面繪有金蓮水草圖案,這圖案是明朝殿堂所用的天花,後面寫有“清馥殿,明間龍井南一路東二塊”“清馥殿,龍井比(北)二路七塊,字頭朝東”等字樣。
一查史料,原形畢露。清馥殿,是上面說到的,明世宗朱厚熜所建。大殿坐西朝東,有9間,是行香之所。朱厚熜被勒而未死後,一意玄修,崇奉道教,經常在清馥殿與群臣做道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