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過程中,僅有由妃陵改成的明末帝朱由檢的思陵是個例外,不僅沒有拆大改小,反而又擴大了規模,增建了一些建築。這是為什麼?
原來,思陵在順治年間初建時,僅有享殿(祾恩殿)3間,陵門不過1間,且沒有寶城、明樓之設。但在該次修繕中,享殿由3間擴建為5間,陵門由1間擴建為3間,修築了寶城、城臺、明樓。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弱漢人中“親明”階層對滿清的不滿。
反正,弘曆把明陵修葺一番後,拆大改小,盜取明陵上的楠木修裕陵的說法不脛而走。據說,後來乾隆盜明十三陵的事情還是傳了出來,為了減輕自己的罪責,他自己下詔把自己“貶”了,他將自己奪去帝服,穿一襲青衣小帽,頸上掛上一串珠鏈,象徵“枷鎖”,將自己“發配”到了江南。
有一些清宮戲中,有的依此傳說,在乾隆下江南的戲中加進了這方面的情節。其實,這是一副帝王外出私遊的打扮,哪是什麼發配。當然,此傳說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 從明陵拆下楠木確有文字記載
對於上面的弘曆拆大改小,盜取明陵楠木的說法,2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傳說:“乾隆爺,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但眾說紛紜,卻莫衷一是。
明陵上的楠木到底被乾隆換下來沒有?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否用於裕陵建築,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從《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二六、一二七六)上來看,弘曆在位時確實大規模修繕過明陵。乾隆五十年(1787年)三月,弘曆巡察了明十三陵,發現地面建築如明樓、祾恩殿等多有損壞,連神牌龕案也找不到了。弘曆“為之慨然弗忍視”。回來後的當月初五,弘曆下旨修葺。
修葺經過兩年的時間,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初八告成,共花銀萬餘兩。之後,乾隆將明十三陵命交直隸總督責成霸昌(今河北霸州市)道,就近專管稽查。
根據當時奉命督修十三陵的吏部尚書劉墉、禮部尚書德保、工部尚書金簡的奏章,在這次修繕中,採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修葺後也確實“多出”了不少材料,這些陵材,最後統統被從十三陵運走。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偷樑換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7)
當時,被運走的材料明細如下:
大小楠木238件
木墩頭584件
改砍糟楠木224件
小件楠木截頭折方25700餘尺
花斑石500餘塊
舊磚130萬塊
材料運走做什麼了?奏章稱,“擬運回京城,以備各工取用”。從字面上看,弘曆並沒有將這些材料用於修建自己的陵寢,這就留下了一個歷史之謎,因為這奏章很忽悠人的,“各工取用”,都是些什麼“工程”,包括不包括建裕陵的工程?乾隆被列為盜明陵的嫌疑犯並不是沒有緣由的。
但從時間上說,乾隆盜楠木修陵說,確實不成立。
弘曆的陵寢叫裕陵,他在登基後第七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派員為自己選卜風水寶地,相中了東陵內,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次年(1743年)二月初十丑時,即凌晨一點以後,動土興工。據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建築工程·硃諭》(卷四十一)記載,動土時天象大吉:“星月交輝、雲霞煥彩”。乾隆十七年(1752年),花了10年時間,裕陵建成,花耗銀170多萬兩。
裕陵完工到修葺明陵,中間相差35年。弘曆總不會將自己建好的陵寢建築拆掉再建吧。清朝將自己陵寢拆毀重建的主子確實有,慈禧的定東陵,便是建好後覺得不夠壯觀,拆掉重建的,但最後卻與乾隆的裕陵一樣,被民國軍閥孫殿英盜了。
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建築工程·硃諭》(卷四十一)記錄來看,裕陵上的楠木是有出處的,“凡楠木系廣東、四川、湖廣、福建四省進,杉木系江南、浙江、湖廣、江西四省進,金磚系江南省(蘇州)進……”
● 清孝陵拆用了明宮殿材料
雖然弘曆沒有用明陵上的材料來建設自己的陵寢,但“盜取陵木”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至於“拆大改小”後的材料到底是怎麼用掉的,那是另一回事情。
從現代考古中發現,清朝有的皇帝確實盜取過前朝的楠木來修建陵寢,在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順治皇帝)的孝陵中,便發現了明宮上的建築材料。或許乾隆的“拆大改小”一說,是由此以訛傳訛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