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工友看著他自個兒嘟囔,覺得奇怪,便問他和誰說話,他說,在和觀音菩薩。
工友摸了摸他的腦門兒,說,你燒糊塗了?
不,是真的!那人親口給我說他是觀音菩薩。對了,觀音菩薩是幹啥的呀?
工友看他說得懇切,便對他說,是佛。你要是想知道得更多,就去附近的登封少林寺看看吧。
他真的去了,把工放了好幾天,好像冥冥中有一種說不清的力量在支配著他。來到少林寺,他見到了素喜老和尚,說明來意,素喜並沒把這太當回事兒,對他說,你現在還小,不要打聽這些事,你回去吧。
胡九洪回去以後,當天晚上做夢,居然見到了觀音菩薩,菩薩說你可以再去。
他把這夢講給朋友,朋友勸他還是去少林寺。
他第二次啟程去了少林。可是走到半路上,才發現由於走得匆忙,隨身所帶的盤纏根本不夠到少林寺的。他半路下了車,愁得沒辦法,後來好容易碰到懷陽的一個熟人,把他帶了回去。
他自然不會死心,一個月之後,他帶了辛苦掙來的30元錢,三赴少林。
這次他見到了德禪大師,講述了自己的情況,德禪大師口誦佛號,連稱“善哉”,並問他是不是真的想出家。胡九洪當即跪下磕頭,頭磕得山響,以表其志。德禪大師收下了他,並賜法號行慈。那一年是1982年。
從那天開始,行慈成了一名少林僧人。德禪大師要他做會計,行慈只幹了兩個多月便主動提出來說由於自己文化水平低,怕出差子,就不幹了。幾天以後,大師找到他說,寺院就這麼大,這裡面你想幹點啥就說出來。行慈想了半天,說,我想看殿。
大師答應了。
其實誰都知道,看殿的活兒儘管清閒,卻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很久,這需要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很多人看殿頭兩年還行,再多看些時日便不行了。可誰也沒想到,行慈一干竟是近二十年!
禪房、課堂、大殿、齋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永信大師對他這位師叔也十分關照,他幾次找到行慈,問他想不想幹些別的事情,不要整天看殿,都看了這麼多年了。可是行慈說,我就喜歡清閒,看個殿就中。
行慈法師每天坐在殿中誦誦經、練練拳。家傳的八卦拳十分了得,他愛鑽,把少林功夫和自己的家傳結合起來,每日必練。因此,有人說,行慈是一個極不張揚的武術大師。
他帶了一些弟子,粗算有六十幾個。但大多是俗家弟子,因為一個出家了的弟子跟他學好了功夫就還俗開武館去了。這讓他有些不安,他覺得自己對不起老佛爺。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再發生,他發誓不再收真正的弟子,而只教人武術,學會了願意走就走,誰也不欠誰的。
少林寺這些年的對外交流非常多,因此,行慈多次被任命為團長帶隊出發。對此,他還是樂於去做的,一則是寺院的指派,二則,這也是渡眾生的一個機會。他說,國內除了新疆和西藏,都去遍了,國外也去了很多地方。
除了這些必須的外出,剩下的時間他天天都在看殿,自然對信徒看得很清楚,他說:“來拜佛的人很多,真正用心來拜佛的人就不是特別多了。我發現,有些來拜佛的人往往是有所求,把拜佛當成一種交易,往功德箱裡扔點錢,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老佛爺的保佑,這是很多人拜佛的心理。說白是拿‘一件事’來拜,而不是用你的真心。我覺得,只有在無所求的情況下,佛才會保佑你。要求得太多了,我想佛也會不高興的……”
他的禪房中有一幅未經裝裱的字:“何處無清風明月”,線條靈動,氣勢如虹。我看著,連稱好字。他問我,這當什麼講?我一愣,稍後表達了自己的理解:您住的地方儘管簡陋了些,可是由於有您這樣一位高僧大德在,所以也成了清風明月一樣美好的道場。
他笑了,說,解釋得真好,不過,我可不是什麼大德。
臨別,他拉著我們的手說,你們來少林寺做這樣的採訪,連年都不過了,讓人欽佩。你們做這樣的事情,宣傳少林寺,按佛教說法,你的功德是無量的。這件事老佛爺知道,他老人家給你記下來了。
15、釋延淨:三步一磕頭,拜訪…
俗名楊保然,土家族,1977年生於貴州銅仁縣壩黃鎮界牌村
採訪時間:2002年2月8日下午
採訪地點:少林寺釋延淨禪房
楊保然從小就嚮往一種生活:幽幽的山谷、潺潺的流水、蒼翠的竹林、悅耳的鳥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