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這麼一位候補佛位的大菩薩,釋迦牟尼的接班人,本來的塑像與印度諸菩薩像大致差不多:短髮捲曲,眼瞼下垂,表情嚴肅,凝神入定,妙相莊嚴。可是,他為何變成了現在的這尊嬉皮笑臉的胖大和尚呢?
這是因為在五代後梁時,有一個叫契此的和尚,身材矮胖,肚子奇大。他言語無常,寢臥隨處,經常用一根竹棍挑著一隻大布袋在鬧市中化緣。他能預言陰晴,為人說禍福,總是靈驗。這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於公元九一七年圓寂時,端坐在嶽林寺磐石上說了四句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175不識。”契此溘然而逝後,人們這才悟到,原來這位瘋瘋顛顛的胖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於是,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的大肚彌勒佛。這與那位印度彌勒佛的形象,端的相去甚遠。
上面抄錄的六副對聯,與其說是寫給印度彌勒佛的,不如說是寫給中國的布袋和尚的。契此是浙江奉化人。因此,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帶的香火尤甚。奉化溪口的雪竇山,已被闢為彌勒佛的道場。繼峨眉、九華、五臺、普陀之後,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佛教名山。雪竇山作為佛教名山,是否為佛教界所接受,這裡姑且不論。去年我曾兩次上雪竇山,山中的資聖禪寺,的確在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寺中新修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彌勒殿,上面所引的資聖禪寺的一聯,便是抄自這座彌勒殿的。資聖禪寺前,有一道數百米高的瀑布。故上聯落腳在“高瀑似含禪意”,下聯回到彌勒佛,說“布袋也有佛心”。有關彌勒佛的對聯,可以說,都是從176這六個字生髮開來的。
流傳較廣的,是北京潭柘寺的一聯。抓住布袋和尚的身體特徵,大肚能容與開口便笑。關鍵在於一“容”一“笑”,天下難容之事,他容得下,世間可笑之人,他盡情地笑。應該說,作為大慈大悲,超度眾生出苦海的佛陀境界,可以容天下難容之事,但不應該笑世間可笑之人的。《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是笑可笑之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