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部分(第3/4 頁)
從戰敗國英國獲取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從維希法國手裡或強取或交換或低價購買的。
說起來法國也是悲劇,不單本土的北部完全被德國佔領,維希法國只控制南部,就是殖民地也因為在戰時自由法國屬同盟國一方,而在戰時或戰後被阿德中意等國趁機以某些殖民地屬自由法國即同盟國陣營而強佔並在此次會議中做為戰利利完成合法的實質佔領,如摩洛哥、茅利塔尼亞、象牙海岸、貝南、喀麥隆、幾內亞等被阿拉斯加強佔。控制紅海入口的法屬索馬利亞(吉布提)則被德國強佔。查德被義大利強佔,印度支那被一分為四,寮國和北越被中國強佔,柬埔塞被德國強佔。
除了這些還不算,維希法國做為德國控制的傀儡政權,沒有能力也沒有可能控制比德國還多的海外殖民地,因此利用對維希法國的控制力,德國還用低價購買或直接強取或不對等交換等多種方式從維希法國手裡拿走了數塊殖民地的控制權。
如法屬突尼西亞和剛剛從阿拉斯加手裡換來的肯亞隨後就被德國僅用七百萬馬克便拿走了控制權,而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面的尼日則是直接被德國以在西非和幾內亞牽制阿拉斯加為由沒付一分錢便從維希法國強取了控制權。
就這樣,曾經僅次於大英帝國為全球第二在殖民宗主國的法國淪落到僅剩南越、馬裡、布吉納法索、阿爾及利亞等幾塊殖民地了。當然相比英國,法國應該慶幸了,至少他還能保有數百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殖民地。總比現在的英國不但本土被德國全部佔領,海外殖民地還全部丟失要好太多。
而事實上法國也無力控制更多的殖民地了,歷史上的二戰結束後,各殖民地為何紛紛獨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二戰中即便做為戰勝方的英法等國也實力大大削弱,導致無力控制海外殖民地,對於各殖民地的獨立反抗運動也無力鎮壓,最終不得不允許這些殖民地獨立,因此引發了後世各國殖民地紛紛獨立自主的高潮,全球殖民體系幾乎崩解。
而在這個時空,情況稍有不同,英法美等國實力確實已經大幅削弱,就算阿德中意等國不把英法殖民地割讓過來,英法美只怕也很難再實施有力的控制,最終殖民體系還是會跟歷史上一樣逐步崩解。
但阿德中意等國卻與歷史上二戰結束後的英法美等戰勝國不同,這一時空的二戰結束後,阿德中意各戰勝國的實力總體上還並沒有削弱到奄奄一息的狀態。所以這些國家完全還有實力牢牢控制住這些殖民地,這也是德意中等國在蘇伊士會議上堅持要繼續假著託管名義進行殖民地統治方式的主要原因。
各戰勝國實力仍有所餘力,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其一是這次的世界大戰,在時間上遠不如歷史上的二戰,這個時空的二戰比歷史上的時間早結束了兩年,對於這種規模的大戰來說,早結束兩年就意味著各戰勝國得以保留更多的經濟,軍事實力。
其二是因為阿拉斯加的崛起,蘇聯提前覆滅,這不但使得歷史上德國等軸心國在蘇聯戰場上遭受經濟、軍事上重大損失的事情沒有再發生,還使得包括阿德中意等國在內的國家都從龐大的蘇聯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增強了實力,增強了戰爭潛力。
戰爭潛力增加了,實力增加了,但整個二戰卻比歷史上少打了兩年,此消彼漲,各國都得以留有或多或少的餘力也就正常了,可以說若不是阿拉斯加提前擁了原子彈,威懾各國,弄不好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短暫休養後就可能再度爆發。
現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難以爆發,但各國留有餘力,再度牢牢控制從英法美等國取來的資源豐富、利益豐厚的殖民地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各國不主動給予各殖民地獨立自主地位,那麼這個時空的殖民體系肯定會比歷史上多維持很長時間。
法國的衰落,英國、美國的崩潰直接造成全球殖民體系宗主權的徹底轉換,使得阿德中意四國成為了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殖民強國,構建了新的殖民體系。其中阿拉斯加無疑是受益最多的,從號稱殖民樂園的非洲新勢力圖就能很清楚的證明阿拉斯加在新殖民體系中的領導者地位。
現在的阿拉斯加非洲殖民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丁字形,除了“丁”字頂部的阿爾及利亞、馬裡、布吉納法索屬法國,利比亞,查德、索馬利亞、厄利垂亞屬義大利,埃及(不含西奈半島)、蘇丹、中非、突尼西亞、吉布提、尼日、肯亞屬德國,衣索比亞為獨立國家外東西非全屬阿拉斯加,構成了丁字的那一橫。
而在“丁”兩肋的西肋安哥拉屬葡萄牙、奈米比亞、波札那、南非西部屬德國,“丁字兩肋的東肋的莫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