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部分(第2/4 頁)
在北海地區,原屬丹麥的格陵蘭島正式劃歸阿拉斯加,同時冰島,設德蘭群島,奧克尼群島、法羅群島也將由阿拉斯加控制。
第776章 新殖民體系
本來最難處理的就是非洲殖民地,不過對非洲殖民地的處置各大國在蘇伊士會議上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意見,所以這次哈城會議不過是各方簽訂正式協議罷了。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南非按東經25度線被一分為二,德國佔領西部,阿拉斯加佔領東部,另外阿拉斯加以印度洋西岸的肯亞交換了維希法國位於大西洋沿岸的塞內加爾,不過肯亞西北部圖爾卡納湖地區近十五萬平方公里土地並在不交換之列。此地將併入阿拉斯加控制的烏干達。
另外以中部內陸的布吉納法索交給法國,中非交給德國,換取了阿拉斯加在法屬馬達加斯加島和留尼汪島的控制權。
此外阿拉斯加還做了一個看上去很不划算的交換生意,即以面積達11萬餘平方公里,人口有五六百萬,擁有馬拉維湖,有著相當農業發展條件的英屬尼亞薩蘭(即後世的馬拉維)與葡萄牙交換了其位於西南非洲安哥拉領地的卡賓達地區和剛果河口地區。
卡賓達位於剛果河口以北,葡屬安哥拉本土西北方,西瀕大西洋。介於阿屬西非剛果大區和此次會議上已經交由阿拉斯加託管的比屬剛果之間,被比屬剛果狹長領土與本土分隔,是安哥拉領地的一塊飛地。
卡賓達以前又稱葡屬剛果,是在1885年的柏林會議將剛果王國分成法屬剛果及比屬剛果(現都屬阿拉斯加)時分給葡萄牙的一小塊土地。在柏林會議的前夕,卡賓達當地人與葡萄牙籤署了條約,同意將卡賓達置於葡萄牙的保護之下。最後此地就歸屬葡萄牙的安哥拉總督統一管理。
這塊飛地面積不過7270平方公里,人口約十多萬人。西邊是大西洋。海岸線長90公里。境內屬熱帶雨林氣候。森林茂密,盛產木材。
當然阿拉斯加看中這裡並非是因為木材,這塊小地方以正常眼光來看,不管是人口,面積,資源等等各方面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與尼亞薩蘭即馬拉維地區相比,甚至價值差得很遠,這項交換,不說葡萄牙,德意中等國,就是阿拉斯加方面的代表林國民和楊國平等人也有些覺得不可思議。
在林國民和楊國平看來,卡賓達相比馬拉維,唯一的優勢就是卡賓達臨海有港口,而馬拉維處於內陸,但這樣一塊小地方,臨海有什麼意義?阿拉斯加在非洲,特別是是在剛果一帶,還缺少臨海的港口嗎?而且卡賓達長達90公里的海岸上線並沒有什麼優良的深水港灣適於建設大型港口。
總之兩地的價值完全不成正比,即便加上安哥拉北部的剛果河口地區的兩萬餘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也不到三萬平方公里,總人口也不到四十萬,資源看上去也不豐富,極為荒涼。
所以要交換也不應該這樣交換,好歹要讓葡萄牙再多搭上點添頭才是。不過兩人反對也沒有用。
因為這完全是葉楓個人的堅持,只有葉楓才知道相比之下,卡賓達和剛果河口的價值可比馬拉維高上太多了。要知道後世著名的安哥拉近海油田大半都處於卡賓達近海和剛果河口近海。
對葉楓來說,阿拉斯加缺少的不是一個馬拉維那樣有一定農業發展條件,也有一些普通礦產的地方,而是要儘可能的掌握更多的後世最需要的資源——石油。
何況,人口少,面積小,越有利於阿拉斯加長久控制這些地方。
算上本土,加上美國,前蘇聯,加勒比,波斯灣、荷屬印度、墨西哥灣,幾內亞灣現在再加上卡賓達和剛果河口,後世最出名最豐富的幾大油藏區幾乎大半都將處於阿拉斯加為首的海約國的控制範圍之內。
而軸心國能控制的就只有北非和北海兩處算是石油儲藏量較大的地區,而且即便在北海,由於挪威,設德蘭群島屬於阿拉斯加控制範圍,北海石油權益阿拉斯加所屬的海約國同樣將分走一部分。
可以說在未來最需要的石油資源爭奪中,阿拉斯加已經遠遠的把德意等國拋在了身後,掌握了更多石油,就掌握了未來世界的更多話語權。在與德意軸心國的冷戰中,海約國也將佔據先機,佔據優勢。
在與戰敗國達成各項協議及戰勝國之間的一些交換協議相繼達成後,未來非洲的勢力範圍就變得清晰無比了,阿拉斯加取代英法成為了非洲的最大宗主國。而德國則成為了非洲第二大殖民宗主國。
德國在非洲取得的殖民地,除了埃及、蘇丹、波札那、奈米比亞、南非算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