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所有的好名聲也都歸給高盛?高盛則質問,雷曼憑什麼在由高盛開發並管理運營的業務中也要分一半的錢?爭論經常會惡化成謾罵。正如一位銀行家指出的那樣:“一山不容二虎,雙方都強勢的婚姻必定無法長久。”
但是事情遠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長久看來,雙方的分裂實際上對每一方都有好處—對雷曼兄弟更是如此。決裂迫使雷曼家的人真正投身到投資銀行業務中腳踏實地地幹起來,而不再拄著高盛這根柺棍兒。“雷曼兄弟一直都有充裕的資本,但這和在開發新業務上的強大實力是有天壤之別的,”一位高盛的合夥人多年後評價道,“自從分裂之後,他們才變成了有上進心的人。”與此同時,分裂也使高盛面臨親自籌措資金的挑戰。
20世紀20年代晚期,兩家公司召開了一系列會議,重新界定相互間的商業關係。“幾代人以來(公司內部的權力制衡)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其中沃迪爾·卡欽斯執掌了高盛實際的運營管理權,羅伯特·“鮑比”·雷曼(Robert “Bobby” Lehman)、保羅·梅熱(Paul Mazur)及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等人則掌控了雷曼兄弟。西德尼·溫伯格正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割斷與雷曼關係的人之一。會議形成了一份為分家起草的正式備忘錄,詳細羅列了60家當初由他們聯合承銷的公司。雙方根據各自在這些公司內所佔的主要權益份額各分走一些公司:高盛得到了其中的41家,雷曼兄弟得到了19家。他們約定不得從對方分得的既有客戶中拉生意。
雷曼的經營秉承了菲利普的原則,即主要承銷其他投行看不上眼的股票發行。這些當初不起眼的股票發行包括航空公司、電子裝置生產商、電影製片商以及酒類廠商等,它們帶來的利潤最終使得《財富》雜誌將其定性為“業內最賺錢的公司之一—甚至獨步天下,沒有敵手”。雷曼家族喜歡把自己稱做以錢生錢的商人,是在想做實業卻沒錢和有錢但是沒事做的人中間牽線搭橋的行家裡手。
深陷泥潭:高盛交易公司的失敗(2)
後來的事實證明,彌補由亨利·戈德曼的離任造成的資金短缺,對於高盛來說還可以圓滿地解決;但是要找到合適的人選補上亨利·戈德曼的職位卻不是那麼容易的—用人不當導致的惡劣後果直到多年之後才被察覺。
承銷是華爾街上知名金融企業的主營業務,也是一家金融公司在業內口碑好壞的衡量標準,戈德曼的離任使得高盛一下子在這個領域失去了具有遠見卓識的領袖。儘管在承銷零售行業公司的股票上有不俗的表現,用業內的標準衡量的話,高盛仍是一家無足輕重的公司。薩克斯家族取得了公司的實際運營權,但是公司中沒有任何一位僱員能為公司貢獻出果敢、高效的領導才能,這也是高盛無法重整旗鼓,恢復戰前在投行領域的風光景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終於在1918年,高盛尋覓到一位新的繼任者沃迪爾·卡欽斯,邀請他加入公司領導承銷業務。卡欽斯出生於密西西比州,從資歷上看,他是繼承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身為阿瑟·薩克斯在哈佛的好友,他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在高盛以後將要聘用的律師事務所蘇利文–克倫威爾(Sullivan & Cromwell)供職。在這家事務所供職期間,中央信託公司(Central Trust pany)的總裁詹姆斯·*(James Wallace)看中了他,多次盛情邀請他領導重組後的新公司:梅里坎兄弟(Millikan Brothers)、中央鑄造廠(Central Foundry)以及斯洛斯·謝菲爾德(Sloss Sheffield)鋼鐵公司等。這些閱歷使得卡欽斯在工業領域有了豐富的經驗。戰爭年代,他供職於愛德華·R·斯特蒂紐斯(Edward R。 Stettinius)領導下的摩根大通的一家子公司,專門為盟軍採購前線所需物資。在戰爭接近尾聲時,卡欽斯獲得了接觸高盛的機會,也同時熟識了高盛的客戶和相關業務。他在社會上的歷練使得大家都認為他是填補公司這個重要職位的最佳人選。除去外部因素,卡欽斯天資過人,很有個人魅力,容貌英俊,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在華爾街上有著不錯的人緣。
但是誰也不曾想到,在短短10年的時間裡卡欽斯差點搞垮了整個公司,再一次證明在金融槓桿的撬動下,由早年的成功吹噓出來的盲目樂觀主義,可能變得相當有破壞力。
基德爾–皮博迪(Kidder Peabody)多年的老領導艾伯特·戈登(Albert G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