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高盛帝國 序言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明
2008年是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的一年,先是貝爾斯登倒閉,隨後雷曼兄弟破產,大批金融機構陷入流動性危機,高盛也在當年轉型為銀行控股金融公司。當時,從美國來的朋友給我帶了一本書,這就是在華爾街剛一問世就十分搶手的《The Partnership》。我拿起書隨手一翻,就被裡面的內容深深吸引,欲罷不能。
當聽說公司的幾個年輕人決定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時,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支援他們的決定。在該書中文版出版之前,他們邀請我為這本中文名為《高盛帝國》的翻譯版寫序,我很願意談談自己的看法。
投行業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業務。與我國的投資銀行不同,國外的投資銀行現在面對著比較寬鬆的監管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其對贏利點的關注也從傳統的經紀業務逐漸淡出,商品交易、房地產、衍生品交易、大宗交易、併購諮詢、資產管理等創新產品和業務逐漸成為投行贏利的主業。華爾街獨立投資銀行業發展的歷程並不算很長,但其發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而近幾十年來,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在全球一直處於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資銀行業,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研究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華爾街五大投行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說是將合夥人制度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並堅持到最後才上市的高盛。
在我國的經濟建設過程中,上市融資往往被各企業,包括投行當做最終的目標。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企業存在的各種組織形式在其發展的歷史時期都有其合理性,而這些形態各異的組織形式對於各種企業發展的促進效果不見得就比上市運作要差。即使是在現代,歐美髮達國家中仍然存在不少家族式公司,不論是全球聞名的諮詢公司麥肯錫還是法律行業神奇圈(Magic Circle)的幾大律所(富而德、高偉紳等)都仍然採用合夥制。而作為投行的領軍者,高盛的合夥人制度也同樣對該公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本書是繼《高盛文化》一書之後對高盛的合夥人歷程進行細緻描寫的又一部佳作。作為金融業知名諮詢公司—格林尼治公司的創始合夥人,作者埃利斯對於高盛的發展可謂瞭如指掌,而他的敘述也使得高盛的合夥人形象躍然紙上:精明而又積極進取的薩克斯家族成員、圓滑而又左右逢源的約翰·溫伯格、態度強硬和狂熱並且不知疲倦地工作的格斯·利維、謙遜隨和而又按照既定計劃堅持前進的喬恩·科爾津……而埃利斯透過對高盛不同業務線發展歷程的梳理,使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出其發展的脈絡:為公司帶來大量贏利的私人服務、為公司帶來大量客戶和良好聲譽的併購業務、讓公司陷入困境的研究業務等。
精通投資銀行業務的埃利斯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來,使得書中提及的投資銀行專業業務不再枯燥,複雜的專案運作變得簡單易懂。本書中講述了多個具體的事例,例如高盛在收購商品交易商傑潤的過程中涉及的各國儲備的金條借用業務、牽涉諸多參與方的併購抵禦業務等。這對我國投資銀行的高管、前臺人員、後臺人員都有很好的借鑑作用。作者由於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與高盛數十年的合作往來,寫出來的故事個個都引人入勝,從管理角度、業務操作角度翔實地記錄了高盛由一個小票據商行發展成為投行巨擘的過程。書中也穿插描述了合夥人之間的衝突、鬥爭、家庭故事,甚至牽涉到了謀殺、情報機構等,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對與同行業的競爭、與監管機構的磨合、與客戶的周旋等的描述,都使我們能夠感受到這個投行巨人在其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
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高盛仍然是以經營美國本土業務為主的投行,但是在合夥人的正確決策和帶領之下,高盛抓住了英國大變革的契機,在歐洲建立了堅實的業務基礎,並且在與老牌投行,例如摩根士丹利、所羅門兄弟以及華寶的鬥法中屢佔上風。同時,隨著其國際化業務的發展,高盛在商品業務、併購業務、資產管理等各項投行業務中都獨領*,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就發展成為全球金融行業的領軍者。這對於我國尚處於成長階段的投資銀行而言具有很強的現實借鑑意義。
合夥人制度究竟對高盛意味著什麼?是合夥人制度與生俱來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集體凝聚力?還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融合之後帶來的強大動力?抑或是合夥體制帶來的靈活應變及低調務實的態度?讀完這本書之後,相信每個人對於這些問題都會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