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第3/4 頁)
經濟作物種植,除了在國內以外,在國外還有投資。
南洋的華人種植園,都是種植夏鈞搞出來的改良經濟作物,還有華人在澳大利亞投資農業、畜牧業。
有技術自然是要發揮到極致,而在美國同樣也有華人開始投資農業。
美國現在在搞關稅壁壘,因此這種投資可以打入美國內部,而且農業上有個優勢就是這些改良作物都是得經過培育基地培育的,所以撤資後不會給美國留下這些作物。
至於產量也就是控制在足夠供應美國市場的程度,而國際市場則是交由本土生產,產量控制可以透過種子的供應量來實現。
在中國不能種植的經濟作物,則是滲透到那些可以種植的海外地區,將農業上的收益做到最大化。
在緬甸北部果敢地區,那裡的華人今年也得到了華東政府的農業技術支援。
果敢地區二十多萬漢民此時已經走上了一條軍事化路線,華東政府在果敢地區已經派遣了一些行政人員。
果敢土司楊聯興對此並無意見,因為這些行政人員並未剝奪他的權利與利益,就算是有他也不敢有意見,能得到政府的如此重視已經很不錯了,以後果敢地區的漢民也就無人可以欺負。
對於果敢地區的土司制度,華東政府是暫時不想去管的,反正等那些果敢年輕人回到果敢,他們會進行改革。
果敢地區自去年獲得第一批槍械以來,後面又陸續獲得了幾批槍械和彈藥,都是從華東軍部直接下撥的。
以至於目前果敢地區十五歲到四十歲的男子人人有槍,同時還組建了一支一千人的‘正規軍’。
麗江縣長孫有秀正在往果敢地區修路,這條公路開通後,麗江與果敢的交通就通暢了,來往就不需要用騾馬隊進行運輸。
果敢的春季來得更早很多,而今年春季果敢發生了一場對外戰爭,果敢漢族與南部的一個緬甸土司在土地上發生爭端。
按照以往的慣例,就是雙方土司動員青壯,拿上各種武器,然後進行械鬥,勝者則獲得引發爭議的東西。
南部那個緬甸土司力量極強,與果敢漢族是世仇,雙方以往的衝突中各有勝負,是果敢漢族的頭號敵人。
今年的衝突是爭地引起的,然而爭端一出現,楊聯興便動員了三千名族人,帶上步槍、衝鋒槍、輕機槍,就差點沒把用於防守城寨的那五挺重機槍給帶上了。
三千果敢漢族連夜奔襲,第二日一早便來到南部的緬甸土司寨子,用迫擊炮隨便一炸,就把緬甸土司的寨子給轟開了。
接著楊聯興帶著人馬衝入寨中,展開了一場一面倒的屠殺。
這些緬甸土著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哪裡擋得住這些手持先進熱兵器的果敢民兵們,不到半個小時寨子中的槍聲就停了。
楊聯興親手把寨子裡的緬甸土司的頭割了下來,然後讓人送到周圍的緬甸土司那裡。
緬甸北部是大大小小土司遍地,楊聯興此次剿滅的是北部地區一個極強的土司部落,這可以給其他土司部落一個強力的威懾。
當人頭和俘虜押送到其他土司部落後,周圍的土司部落紛紛表示服從。果敢漢族經過此次對外戰爭,一舉收服六個土司部落。
這次的對外戰爭,也讓果敢漢族走上了持續的擴張道路。
因為他們發現,稱霸緬甸北部已不是問題。
緬甸北部已經臣服了六個土司部落,那些沒有臣服的土司部落只要打服了,整個緬甸北部也就是他們掌控的了。
至於英國殖民者,他們對緬甸北部的控制力極低,而且他們就算是對緬甸北部進行軍事行動,最多也不會超過上千人,因為緬甸北部是山區,交通又不方便。
……
華東軍收復西藏後,下一個就輪到外蒙了,張季玉到達山西大同後,便對出征外蒙開始了準備工作。
出征外蒙也不需要太多的準備工作,但總的來說就是後勤補給問題。
相比西藏來說,外蒙的氣候並非那麼惡劣,交通也比較通暢,畢竟是草原地區,地勢比較平坦。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後,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瓦解,在沙皇俄國駐庫倫(現烏蘭巴托)領事的策動下,外蒙古藏傳佛教格魯派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出使俄國(3月討論獨立),後在庫倫宣佈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政府。11月30日俄蒙軍隊包圍了清政府駐庫倫的庫倫辦事大臣衙門,解除了清軍的武裝,並將辦事大臣三多及其隨從人員押送出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