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部分(第2/4 頁)
方式來消除成員國內部的貿易逆差。
而成員國之間的商品進出口低關稅,或者是零關稅,這視成員國等級而定,等於是將成員國之外的國家排除,聯盟之外的國家要想將商品出口到聯盟成員國很難,因為首先在價格上無法競爭,因為成員國之間是沒有進出口關稅的。
而且這個聯盟的老大中國,是一個商品比較全面的國家,不管是哪一種主流商品,在中國都是能夠買到的,而且一般質量都是不錯的,技術也是全球頂尖的。
第三世界聯盟在中國的扶持下,已經是自成體系了,等於是這個聯盟的成員國將門關上,把其他國家的商品排斥在外,成員國之間互相進行貿易。
平衡貿易逆差,這對中國來說並非是什麼損害利益的行為。
畢竟這些落後國家,他們手上又沒有黃金,中國要想把商品出口到這些國家,首先得讓這些國家有錢。
如何讓這些國家有錢?
自然是要讓這些國家發展起一些產業,這樣才能有錢,才能購買中國的商品,要想有錢,首先就得創造物質財富。
帶動這些聯盟成員國製造物質財富,並不會損害中國利益。
這就等於是在養豬,先養肥了,隨時可以宰,現在不宰不代表永遠不宰。
中華帝國的平衡貿易逆差方式並非只有這種一種方法,除了開採資源以外,中華帝國逐漸將一些不是很適合中華帝國發展的產業轉移到這些聯盟成員國。
隨著中華帝國的經濟發展,很多地區的勞工成本都在不斷上升,找代工也是需要的。把這些產業交給那些成員國發展,不僅能夠讓這些成員國的經濟看起來有點繁榮的味道,而且看似中華帝國的錢是損失了,但錢實際上還是在那裡的,只要運用資本手段,很容易將這些錢掠奪過來。
而且這些國家在發展一些產業的時候,工廠主是華人,中華帝國雖然把一些產業放到聯盟成員國去發展,但卻是華人資本開設的。
所以看上去貿易逆差不存在,但實際上這些錢會以非貿易形勢流回中國一部分,可能這些錢也有可能是繼續放在這些成員國內部投資,這都是說不定的。但這些錢屬於華人的話,帝國一旦發生戰爭什麼的,各地華人都會慷慨解囊。
各成員國之間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因此在經濟上也是可以互補的。
例如這個國家不能生產諸多東西,但另外一個成員國能夠生產。最主要的補充還是來自中國,但中國也需要成員國的一些補充。
第三世界聯盟的發展,走上了一個很迅猛的狀態。
首先在資源開採上,中華帝國向那些二級成員國提供了大量的貸款,而這些二級成員國則利用這些貸款,去購買中華帝國的資源開採裝置。
暹羅在經過中華帝國的多番引導之後,於1921年正式決定晉升第三世界聯盟二級成員國。
暹羅連續下達了數條經濟政策,直接將英法兩國的資本一棍子打死,不受打壓的只有第三世界聯盟二級成員國及以上等級的成員國的資本,但主要的也就是中華帝國的資本。
英法兩國為之震驚,但曼谷王朝的態度十分強硬,英法兩國從政治外交上已經是無力改變這一結果。
然而在軍事上,英法兩國同樣無力改變這一結果。
因為暹羅之前已經是第三世界三極成員國,在軍事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指導,同時中華帝國給暹羅出售了大量的軍火,並且在中華帝國的指導下,曼谷王朝建立了一支看上去賣相頗為不錯的軍隊,還擁有戰車等武器。
暹羅畢竟是一個亞洲國家,而且與中華帝國有一定程度的接壤,英法若是去打暹羅,那麼中華帝國將不會坐視不管。
如果英國採取強硬態度進行報復,中華帝國同樣可以進行報復。
英國此時面對中華帝國硬不起來,主要還是因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南緬甸、馬來西亞、伊朗、阿富汗等殖民地處於中華帝國的直接威脅下。
英國一慫,法國沒有理由單獨的挑起戰爭。
於是乎,兩國基本上等於是吃了個啞巴虧,儘管對暹羅曼谷王朝進行百般威脅,但曼谷王朝收到了來自中華帝國的鼓勵,因此態度十分強硬。
在這樣的局面下,英法兩國只能選擇不了了之。
暹羅因此成為了第三世界聯盟的二級成員國,在資本流通上,成員國之間沒有限制,但排除成員國之外的國家資本。同時作為二級成員國,與一級成員國不同的地方也就在於進出口關稅上,一級成員國是零關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