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部分(第1/4 頁)
兩百萬部隊在前面推進,後方還有八十多萬中俄聯軍保護交通線。
蘇聯只能乾瞪眼,這麼嚴密的防護,蘇聯根本沒有辦法。
這是實力上的差距,不是人力可以彌補的。
特別是在中俄聯軍如此謹慎的情況下,蘇聯根本抓不到機會對中俄聯軍進行打擊。
再這麼下去,蘇聯要完蛋的
烏克蘭地區乃是蘇聯很重要的產糧區,此時三分之一被中俄聯軍給攻佔了,蘇聯每年的糧食產量也就少了很多。
對於中國來說,糧食並不算什麼,但對於蘇聯來說,糧食就等於是統治權。
斯大林痛定思痛,認為還是軍隊質量上比不上中俄聯軍,如果蘇聯也能夠有中俄聯軍那樣龐大的炮火和空軍,以及裝甲師,抵擋中俄聯軍是絕對可能的。
但問題是,蘇聯沒有。
蘇聯只是一個接收了尼古拉二世留下的爛攤子的國家,工業基礎實際上是不怎麼樣的,俄國的工業化還是在法國的援助下建立起來的,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蘇聯的工業更是不怎麼樣。
同時,中俄聯軍年年對蘇聯工廠進行轟炸,蘇聯的工業受到的打擊是難以想象的,儘管美國支援了蘇聯很多工業裝置和軍事技術。
蘇聯的軍事裝備發展其實也很快,但只是技術太差了。
例如蘇聯的戰車,用的是美國人的技術,結果造出來的一種一上戰場就被*掉的笨重玩意。
蘇聯的軍隊也缺乏足夠的專業性,蘇聯士兵很業餘,但好勇鬥狠卻是蘇聯士兵的一個特性。但業餘畢竟是業餘,相比中俄聯軍近四百萬服役軍人來說,戰鬥力確實是差了很多。
或者說,兩軍計程車兵或許在素質上的差距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差距還是重灌備上,也就是火炮、戰車、飛機。
蘇聯快速的吸收了美國的技術,但問題是一直都被壓著打,這些技術投入到前線根本沒有太大的用處。
蘇聯需要時間
斯大林迫切的想要有一段安穩的時間來進行發展,為此開始求助於英美,希望他們能夠在外交上給與強力的支援,以促使中國從俄國內戰中抽離。
如果沒有中國陸軍的支援,就以俄國那麼點陸軍,根本就擋不住蘇聯的腳步。
接到蘇聯的意願,英美兩國逐漸意識到,再不阻擋中俄聯軍的腳步,中俄聯軍甚至可能將手伸到西歐去。
此時中俄聯軍已經是打到烏克蘭了。
儘管年年看起來打得不是很兇,但實際上年年中俄聯軍都會攻下了一大片地盤。蘇聯在這種蠶食戰略下沒有任何抵擋的能力。
儘管蘇聯可能動員出上千萬的兵力,但問題是蘇聯沒有那麼多的武器去裝備這些兵員,同樣也沒有那麼多的物力去養那麼多的人。
為了能夠阻擋中俄聯軍的腳步,英美在國際上也是大造輿論。
認為蘇聯與俄國的戰爭屬於一個國家的內戰,中國不應該參與其中。
英美的意思就是,蘇聯和俄國就是打擂臺一樣,中國參與進去,就是裁判上臺搏擊,這對於蘇聯人民來說是不公平的。
中華帝國對此不予理會,純屬當做英美兩國在放屁。
尼古拉二世則是非常憤怒,對於英美也徹底的失望了,從而更加緊密的向中國靠攏。
對於英美來說,他們也對俄國失望了。
俄國越是向中國靠攏,他們就越得支援蘇聯。
在雙方看來,他們自身都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對方的過錯。
此時就算是英美有意和解與俄國的關係,但問題是俄國和中國綁得太緊,已經完全被綁架了。
這頭北極熊,前面可以衝鋒現陣,後面可以擠奶創收,乃是中華帝國養的一頭品相絕佳的寵物。
中華帝國對於查收蘇俄內戰的質問,根本不予理會。
中俄之間,已經是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聯盟的了。
第三世界聯盟,這個聯盟此時已經開始運轉了。
第三世界聯盟的成員國之間,在進出口關稅上是不存在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將用優勢的商品掠奪這些國家的經濟,中國作為這個聯盟的老大,有著平衡各成員國貿易逆差的責任。
只要達到了一定等級,中華帝國就會幫助其國家發展經濟,從而建立成員國自身的優勢產業,以平衡貿易逆差。
而主要的平衡手段,當前中華帝國給出的方案就是開採資源。
以開採資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