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頁)
斷擴大自由平民的數量,就要使土地成為可以流動的財富。而舊的王權要維持自己存在的基礎,就要使“民不得買賣”的井田制固定下來,使流動的土地重新變成凝固於井田框架的“王土”,否則,天下便不能安寧。
這種大爭奪導致了長期的大動盪,導致了連綿不斷的殺伐征戰,天下大亂了!
於是,許多有識之士便提出了各種救世主張。儒家堅定的主張恢復井田制,孔子直到孟子,儒家奔走天下數百年,為此不懈呼籲。道家的老子也提出了“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返古主張,事實上也贊同恢復井田制。
新出現的地主貴族和法家人物,卻極力反對回到古老的井田制時代。他們主張廢除井田制和隸農制,建立一種更能激發農人勤奮耕作的新田制,建立一種能夠使新地主依靠財富自由擴大土地的新土地制度,這就是“民得買賣”的土地私有制。
可是,說歸說,吵歸吵,真正動手實現新田制的,卻只有魏國李悝變法所推行的半新半舊的“五成田制”。李悝只在自由民耕種的井田和魏國的公室井田上實施了“田得買賣”,廢除了封地隸農。對魏國境內舉足輕重的舊貴族的私家井田,仍然保留著封地(私家井田)和隸農。其他象楚國、齊國、韓國、趙國或多或少的變法,都沒有超過魏國的限度。燕國和秦國兩個老牌諸侯國,更是沒有對舊的田制以任何觸動。剩餘的三十多個小諸侯國,更談不上廢除井田制了。
事實是,直到秦國變法,井田制事實上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真正的徹底的廢除。
而今,衛鞅要在秦國徹底廢除井田制,隨之必然結束隸農制,如何能不引起朝野震動?如何能不引起依靠封地養尊處優的貴族們的惶恐不安?
七、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
事情還是從郿縣生出來的。這次是白氏家族領的頭兒。
說起白氏家族,在櫟陽做將軍的白縉一支是嫡系正宗。但這正宗嫡系的白氏,人口卻很少,只有三百餘口。在秦獻公以前,所有的白氏旁系都居住在郿縣,人口逾萬,整整二十三個大村。秦獻公東遷櫟陽,將眉縣的孟西白三族老秦人各遷往東部一半,形成了“西白”與“東白”,其他兩族也一樣。在孟西白三族中,白氏家族的傳統最為勇武厚重,在秦軍中有許多中下級將領和軍吏,老秦人甚至流傳有“無白不成軍”的說法。另一方面,白氏家族又很擅長農耕,對侍弄土地有特殊的稟賦。有人說,白氏家族是農神后稷的傳人,天生的種田人。無論在郿縣,還是在秦東,只要在白氏族人居住的地面上發生了和土地耕耘有關的大事,歷來離不開白氏家族的參與。
旁系白氏家族有兩個族長,一個是“西白”的白龍,一個是“東白”的白虎。年輕時候,白龍白虎都是秦軍中赫赫有名的千夫長。在秦獻公時期,和魏國爭奪龍門要塞的激戰中,白龍斷了一條右臂,白虎斷了一條左腿,不得不離開軍旅。倏忽二十多年過去,倆人竟然都成了白髮蒼蒼的老族長。白龍處事狡黠精細,白虎則憨猛粗率。上次孟西白三族和戎狄移民爭水惡鬥,白龍大不以為然,說是“挺著脖子往刀口上送,張著大嘴往風頭上嗆”,不主張和新法令硬上。結果雖然拗不過孟族和西乞族以及本族人眾的嚷嚷,派出了一百來人參與“作戰”,但卻都是女人和少年,他自己也沒有去。雖然當時大大得罪了兩族人眾,但在渭水大法場後,孟族和西乞族的老族長都在法場上悔悟自殺,唯一留下來的白龍,便贏得了族人極好的口碑,隱隱然成了郿縣孟西白三族的核心。
但是,白龍卻變得鬱鬱寡歡起來。當初,他不主張和戎狄移民械鬥,並不是擁戴新法,而是覺得風頭不對。渭水大法場之後,他感到新法太得嚴酷,心中老大不是滋味。如今又要廢除井田封地,他無論如何是忍不住了。
這得說說井田制的廢除方法。
井田制下,農戶各家的房子都在自己的田裡,分散居住,遙遙相望,才有所謂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之說。官府所謂的“村”,指的只是一個治理區域,而沒有集中的居住地。廢除井田則要來一番大折騰。首先,農戶(不管是自由民還是依附隸農)要從井田裡搬出來,在不能耕種的山坡或荒灘集中蓋房子居住。一拆一遷一蓋,對農人來說,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其次,井田中原來的莊基地和原來的田界以及原來的車道、毛渠道,都要開墾出來合併成耕田一併分配,合起來叫“開阡陌”。原先分散在田中居住,各家的院子和打穀場都很大,佔了很大一部分可耕地。私田之間,地界很寬很高,幾乎和小路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