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太少,成果還是太少,無論如何要讓建設者,讓探索者能夠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裡面,而不能好像是十個指責者,一個創造者,是這樣的比例。
大家想想多少年來,讓大家感到非常高興、大家能接受、和我們經濟發展能夠成正比的文化成果究竟有多少?我不能說我的書就是這樣,但是這個常識不對了,一個人好不容易有點創造,十個人,百個人都在指責他。
因為你不能要求一個作家和藝術家如此堅強,他也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如果他沒有權利背景的話,他是一個很脆弱的人,他有家人,他有很多很多親戚朋友,所以在這個情況下面,我雖然是會離開和告別,這個是我對於透過網友、很多讀者一個告誡——就是容忍吧,你想我們中國還沒有出現很多傑出的人。大家知道像海明威這樣的人,他的毛病太多太多了,貝多芬也有很多毛病,如果有無數的指責者對他們的一個毛病進行劈頭蓋臉的指責,這塊土地上永遠一沒有海明威這樣的人,永遠也沒有貝多芬這樣的人。
所以我這個意思就是在往前看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接納大家不熟悉的文化創造,要接納你不適應的文化創造者,一定要學會這一點。這些話我繼續在寫一本書,我的書不重要,因此對我的罵也不重要。為什麼那麼中國讀者在重要的文化轉型期去接受被罵者和罵者都不重要的這麼一個混亂呢?所以我想需要你看,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個人拋物線已經完成了。
第二個原因對於這個文化建設機制,我們不講破壞機制,就是指責的機制,建設機制和指責的機制,不平衡的這個狀態,我對這個狀態覺得實在是應該離開。
 ; ; ; 餘秋雨作客新浪談新書及封筆事件實錄(中) ;
 ; ; ; 餘秋雨作客新浪談新書及封筆事件實錄(下) ; ; 。。
學者餘秋雨作客新浪談新書及封筆事件實錄(中)
著名學者餘秋雨於8月23日15時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與網友談新作《借我一生》及“封筆事件”。
 ; ; ; ; ;餘秋雨聊天實錄(上) ; ; ; ; ; ; 以下為聊天實錄(中) 發表評論
 ; ; ; ; 主持人 : 離開意味著歸隱?
餘秋雨 : 這些天媒體經常有電話來問,媒體上對我有一些概括,可能是透過媒體語言來概括了。比如一個詞叫“封筆”,其實“封筆”是媒體的概括,下一本書我可能不寫了,新書不寫了,不是真的“封筆”,我寫書法,毛筆還是要寫(笑)。一個是關於歸隱,某種意義上歸隱這兩個字過去是針對官場而論了,我在做官,然後退回去開始自己寫寫書,寫寫文章,這我早就做到了,我十幾年就做到了。我和文壇沒有什麼關係,做也做到了,誰也沒見過我參加什麼文壇組織和文壇會議,我始終是一個業餘寫作者身份在寫著,這也做到了。
我現在能夠說的只是說,接下去我可能不寫書了,但是我會整理以前一些舊著。
主持人 : 現在很多網友對您不寫書非常遺憾,他們希望我們向您表達一下,他們希望看到您的新書。
網友:聽說您的助手在某個地方發表一個言論,還有幾本書要出版,是這樣嗎?
餘秋雨 : 是這樣的,我以前一些學術著作,我反覆講,我在做校長之前的學術著作,有四本,這個著作肯定是發行量很小的,這個學術著作現在買不到了,有的書課堂上還會作為教材,這個書我要整理,基本學術著作需要整理一下,我的助手講過這樣的話,整理一些舊著。比如我的基本學術著作、還有我的演講,整理一下,這都不是新書,老書,原來已經出版過的書,整理一下。
網友:您的新書賣到42塊錢,我覺得非常貴。不知道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餘秋雨 : 好像有點貴,但是這個價錢不是我定的。
還有一個原因,這本書可能紙用得薄了,它有六百多頁,如果按照正常裝訂,它應該是上下兩冊這樣的量。我的其它書,像《千年一嘆》比它還厚,但是它的字只有它的一半左右。所以它用了一個很薄的紙以後,造成大家這種感覺,其實它的量很大。曾經有過上下兩冊這個考慮,如果上下兩冊不會有這個感覺了,但是買起來不是很方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