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興。①
①《林默涵談〈紅燈記〉創作經過》,《中國文化報》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七日。
阿甲,亦即符律衡,在延安曾與江青同臺演出過京劇《打漁殺家》。在京劇方面,阿甲兼演員、編劇、導演於一身,富有經驗。接到江青推薦的滬劇《紅燈記》劇本,就仔仔細細地進行改編。
京劇《紅燈記》中,李玉和一角最初由李少春扮演;李鐵梅一角本來選定唱功極佳的杜近芳,但是杜近芳畢竟年歲偏大,改用劉長瑜;李奶奶一角由高玉倩扮演;鳩山一角,自然非袁世海莫屬。演員陣營頗強,加上阿甲編導功力深,京劇《紅燈記》波瀾起伏,譜成一臺嘹亮的嶄新的“國戲”。
面對如此陣營強大的劇組,江青卻如一個嘮叨不已的老太婆,絮絮恬恬地發“指示”。她在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二十日、七月一日、七月十三日(這天兩次)、十一月五日,七次接見劇組,隨口而說,說了一大堆瑣瑣碎碎的意見。她的每一句話,每一條意見,都成了“指示”,導演必須遵命。
以下摘錄她的原話,可見她的種種“指示”之一斑:
!“鐵梅舉紅燈跑回場,可縮短些。
!“奶奶的服裝補的不是地方。!”七場(指監獄)景太堵心。
!“李玉和一家人進、出門,要隨手關門,要給群眾一個安全感。
!“鐵梅上場(第一場)不要戴圍巾,見爹爹遞紙條後,臨走時玉和把自己的圍巾給她圍上。
!“鐵梅叫奶奶的聲音太刺耳,不要那麼高。
!“這個戲不適合用”南梆子“。
!“李玉和受刑後上場,可以扶住椅子
!“刑場上的石頭,要靠前些。
!“粥棚場,磨刀人不要吃粥。
演李玉和一角的李少春,為人耿直,對江青的“指示”不願句句照辦,後來由B角錢浩梁所代替。
編導阿甲由於“不聽話”,在“文革”中受夠批鬥,倖存於世。一九八七年,八十高齡的他,是他從事戲劇工作五十週年紀念。他復排《紅燈記》,在北京公演。他曾感慨萬千,說了這麼一番話:
有的人把《紅燈記》看作是江青搞的,其實這出戏的創作與江青沒關係,是她剽竊了我們的創作成果……①
①唐斯復,《看阿甲老人復排(紅燈記)》,《文匯報》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樹《沙家換》和《智取威虎山》為“樣板”
在看中了上海愛華滬劇團滬劇《紅燈記》不久,江青於一九六三年秋,又看中了上海人民滬劇團滬劇《蘆蕩火種》。
《蘆蕩火種》是根據新四軍第六團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的故事改編的。一九三九年九月,“江南抗日義勇軍”為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西進,在江蘇常熟縣陽澄湖的張家洪(劇中稱“沙家浜”)留下三十六名傷病員(劇中為十八名傷病員)。這些傷病員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依託茫茫蘆葦蕩,跟日軍、偽軍以及“忠義救國軍”展開了機智的鬥爭。
滬劇畢竟侷限性很大,只限於滬、江、浙一帶的老百姓能夠聽懂。江青仍要把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京劇,以樹為“樣板”,推向全國。這一回,江青把任務交給了北京京劇一團。
一九六四年元旦,江青召見北京京劇一團主要演員,給他們各送了一套《毛澤東選集》。江青對他們說:“堅決按滬劇原劇本改編,不能隨意亂改。要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把這場具有世界意義的京劇革命堅決進行到底!”
江青對飾演阿慶嫂的趙燕俠,似乎特別熱情。江青曾特地到後臺去見趙燕俠,說了一番“火熱”的話:
“我認識你趙燕俠!我看了你所有的戲,認定你能演好現代戲。你是苦出身,我也是苦出身,因此我願意來看看你……”
這番話出自“第一夫人”之口,頓時使趙燕俠受寵若驚。
在排練時,江青特地從上海調來滬劇中演阿慶嫂的演員,輔導趙燕俠。京劇跟滬劇,畢竟是不同的劇種,趙燕俠借鑑了滬劇中的表演,但並不照搬。趙燕俠說:“我們要有京劇的特色,不必一招一式照搬滬劇阿慶嫂。”此言傳入江青耳中,江青頓時大為不悅。
後來,發生了“毛衣風波”,趙燕俠終於被江青所冷落了:
一九六六年上半年,《沙家洪》(引者注:後來,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京劇《蘆蕩火種》改名《沙家浜》)來滬演出,江青已物色了阿慶嫂B角。在上海人民大舞臺審查B角阿慶嫂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