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這支本應該受到重視的精銳部隊,竟然最後因為一隻雞的緣故集體兵變,直接導致了明清軍事力量的對比。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清兵進攻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孫元化急令部下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
這支部隊雖是奉命北上,沿途卻得不到官府的給養。至吳橋時,風雪交加,百姓懼兵,紛紛閉門罷市。一士兵不耐飢寒,偷了當地望族王象春的一隻雞。對方要求孔有德將此士兵“穿箭遊街”,引發軍隊不滿,遂擁戴孔有德為主,發動吳橋兵變。
次年,在耿仲明的協助下,孔有德率眾佔領了登州。特謝拉·科雷亞及其葡萄牙炮手除三人倖存外,全部戰死。巡撫孫元化被叛軍放還,但最終還是被朝廷斬首棄市。Qī。shū。ωǎng。徐光啟多年經營的事業就此毀於一旦,一年之後鬱郁辭世。
崇禎六年(1633年),孔、耿二人投降後金,向皇太極宣誓效忠,皇太極在瀋陽親自歡迎他們。孔有德的歸順,不僅令後金獲得大量精良的西洋火器,而且得到全套鑄彈製藥的技術以及瞄準的知識與儀具。經搭配八旗步騎兵後,在當時即形成一支幾乎無堅不摧的勁旅。
清代火炮技術固步自封,逐漸衰落
直到16世紀末,明末傳入中國的火炮技術尚能與西方同步。但當清朝政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穩定全國之後,因軍事威脅的消失,官方對火炮的重視日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總兵金國正上言願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門,分送各營操練,結果皇帝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製新炮。雍正年間,清廷還將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盡行徵送到北京。
火器知識和技術的傳承斷裂,表現在許多方面。嘉慶四年(1799年),朝廷曾改造一百六十門明朝的“神樞炮”,並改名為“得勝炮”,經試放後發現其射程還不如舊炮。
鴉片戰爭時,英軍使用了一種名為“榴霰彈”(Shrapnel Shell)的球形空心爆炸彈,此彈之內填滿小彈和火藥,且由引信在炮彈落地前引爆火藥,將內藏的小彈炸散開來,殺傷力十分大,而當時仍沿用實心圓彈的中國軍隊,對此“多駭為神奇,不知如何製造”。稍後,林則徐雖仿製榴霰彈成功,但卻少有人知道,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鑄成的“威遠將軍炮”上,即配置了概念相類的炮彈,可惜其連同所匹配的“威遠將軍炮”一直都被塵封於武庫之中。
到了道、鹹之交,中國軍隊連明末的水準亦有所不逮,無怪在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挑戰時,毫無招架之力!
細說清軍入關之戰
王霜州
長城防線與寧遠之戰
1644年,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躍著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沒落的明朝、攻佔北京的李自成農民軍和關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對於這段歷史,今天人們談論的焦點大多是吳三桂獻城,因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鋒的只有長城了。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公里,由連續城牆、關隘、烽堠和各種障礙組成。歷經千年烽火,長城防禦北方騎兵騷擾的成效顯著。明朝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明朝統治中原的270多年中,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長城防線在防禦基礎和戰術上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
從結構上看,明長城建築材料和施工技術都有很大改進,牆體由磚砌、石砌和磚石合築、泥土夯築而成。在築城上,明長城更加註重倚重地勢,修築者充分利用山險水障等天然障礙,城牆的高低薄厚都隨山形地勢而異。明長城的防禦工程也較前朝大大加強。城牆頂部內設宇牆,外設雉堞,雉堞上有望孔和射擊孔,便於守城士兵防禦作戰。為增強守備,明長城在關鍵地段加修多道城牆,有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石牆竟多達28道。此外,還有劈山牆、山險牆、木柞牆和邊壕等輔助防禦設施。上百座雄關隘口和上萬個墩臺將明長城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長城都更加堅固完善。
為了加強京畿北方的防禦,明長城加大了這一地區的防禦縱深,採用多道城牆、大縱深的防禦,由外而內分別為外長城、內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逐層掩護,重疊設防。對於手持弓箭大刀,只善於野戰奔突的八旗騎兵來說,想攻破如此堅固的長城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明清在關外的戰爭中,曾經進行過城池攻堅戰,最為典型的便是寧遠之戰。寧遠(今遼寧興城),是明朝在關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