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把主力運動到敵人的後方去活動,很容易解決糧食問題。再過一個月青紗帳又起,我們還可以到平原上去活動。”他的這一思想,是後來提出的“翻邊戰術”的萌芽。
無聲的戰鬥
1941年3、4月間,日軍推行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首先在敵佔區內強化偽組織,然後再對各根據地進行“掃蕩”。7月至9月,搞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又對魯南、魯中、清河等地進行大“掃蕩”。秋天,敵人將“掃蕩”的重點放在沂蒙山區。
在這種嚴酷的鬥爭環境中,為了解決統一山東軍政領導和作戰指揮問題,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委於1941年8月,決定合併山東縱隊和115師軍政委員會,山東縱隊也由115師指揮。10月2日,羅榮桓和陳光率師部到達臨沂青駝寺,主持召開了山東軍政委員會的首次會議,研究了115師與山東縱隊建立統一指揮的問題,對秋季反“掃蕩”也進行了部署。會後,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政委員會和115師分別發出粉碎日軍“掃蕩”的指示。
115師指示的大意是:在敵人大“掃蕩”時,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小部隊要樹立獨立自主的作戰意識,不要在遭受敵人的第一次合擊後陷於被動,應當適時跳出合擊圈。在情況未查明前,先以敵為軸心轉動,不宜跳得過遠,免遭新的合擊。要切實掩護群眾,不使敵人殺害群眾和抓走壯丁。連排幹部要熟悉地形,做到60裡以內行動不請向導。指示下達後,羅榮桓又親自組織參謀人員到各地察看地形、道路,佈置情報通訊網,組織精幹的遊擊小組,為徹底粉碎日軍的大“掃蕩”作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11月初,侵華日軍推行以“經濟戰”為主的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在這期間,日軍第12軍司令官土橋一次調動3個師團、4個旅團的主力和一部分偽軍共5萬餘人,向沂蒙山區突然發動多路、多梯隊的“鐵壁合圍”。爾後採取分割槽“清剿”和“輾轉抉剔”的戰法,企圖消滅共產黨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徹底摧毀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
這次行動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山東敵後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掃蕩”,也是羅榮桓分工主持山東軍事工作後,面臨的一次嚴峻考驗。
11月5日清晨,敵人分為11路,在坦克的配合下,從四面八方向留田合圍。此時,115師師部、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戰時工作推動委員會機關(簡稱“戰工會”,相當於省政府)共2000餘人,就住在青駝寺東北的留田一帶。而戰鬥部隊只有115師一個特務營和山東分局的一個特務連。
上午,日偽軍已將留田團團圍住。敵人離留田最近的只有七八里路,遠的也不過十餘里。115師的指揮機關、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戰時工作推動委員會機關的處境十分危險。
下午,在留田東南面的一個叫牛家溝的小村莊裡,有一間草房,裡面擠滿了人。其中羅榮桓、朱瑞、陳光、蕭華和陳士榘,還有司令部、政治部各部門的負責人以及特務營的營長、教導員,在羅榮桓主持下討論行動方案(陳光此時從濱海區養病剛剛回來,尚未進入情況)。炕上攤放著軍用地圖,羅榮桓、陳光等人都圍著地圖在沉思,研究突圍的方向。討論已經有個把鐘頭了,需要趕快作出決定,因為敵人正在逼近。然而,又不能匆忙做出決定,怕萬一撞到敵人的手裡,後果將不堪設想。有的人主張向東,想想又不合適,轉而又主張向西,但仍然是沒有把握。作為軍事主官的羅榮桓一直沒有說話。
提出的方案有3個:一是向東,過沂河、沐河,進入濱海根據地;二是向北,同山東縱隊會合;三是向西,進入蒙山。但是,沒有一個人主張向南,因為南面是臨沂,那是敵人的大本營。據報告,此次日軍“掃蕩”的總指揮就坐鎮在那裡。
山東縱隊歸115師指揮後,羅榮桓第一次擔任軍事主官,就遇到了如此嚴峻的考驗。
以前羅榮桓也曾多次指揮過部隊作戰,但每一次都沒有這次責任重大。115師機關、山東分局和山東戰時工作推動委員會機關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裡。羅榮桓感到肩上的壓力太大了。這時只有他最有權力決定部隊如何行動。下達命令也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要定下決心則是一個極為艱難的過程。好在十幾年的軍旅生涯練就了他的文韜武略,在困難中作出抉擇,已不是什麼新的課題。
當大家紛紛發表意見的時候,羅榮桓靜靜地傾聽,從中發現有益的東西,同時他又冥思苦想,努力找出一個萬全之策。
既然我們自己認為向南突圍是不合適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