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頁)
轉中央,表示完全接受八路軍總部對115師工作的批評,並請求將他調離山東去學習。10月17日,毛澤東起草並簽發了以他和朱德、王稼祥名義的覆電,在肯定八路軍總部批評的同時,指出:
“115師有極大的成績,你們的總路線是正確的。你們均應繼續安心工作,目前沒有可能提出學習問題。”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在接到這一電報後,羅榮桓就放棄了個人的要求,在十分困難的環境中仍然兢兢業業地工作。
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在桃峪會議上暴露出的各種分歧,在會議期間沒有得出統一認識。
桃峪會議結束後,為了便於實行山東軍事上的統一指揮,115師決定按照山東分局的意見,將師部轉移到沂蒙山區。但考慮到魯南地區是通向華中的樞紐,又是沂蒙山區的屏障,這個地方也不能放棄,於是,又把教導2旅一部,轉移到沂水縣青駝寺以西的聶家莊。
解決“家庭困難”
115師師部同山東分局、山東縱隊機關靠攏之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多糧少,部隊和機關的日子都非常艱苦。
115師駐地抱犢崮山區和天寶山區田少石頭多,是山東有名的窮地方。由於山東八路軍和共產黨機關都擠在這一地區,吃飯成了問題。部隊日常吃的都是煎餅,是用高粱面或其他麵糊糊在平底鍋上攤成的。高粱煎餅又黑又硬,咬起來十分費勁。一些煎餅中的糠很多,吃下去容易便秘。為了便於下嚥,在天寶山區烙煎餅時,還在麵糊糊裡摻一些山梨或柿子。當地蔬菜十分罕見,戰士們時常將柳樹葉子醃一醃,卷在煎餅裡吃。如果是北方人,習慣於吃麵食,不管面的質量如何。可是,師部有一些知識分子是南方人,習慣於吃米飯,又不會卷煎餅,雙手拿著煎餅吃很像看報。於是,開飯吃煎餅時,他們便開玩笑說:“讀報了,讀報了。”
115師的領導也同大家一樣。當時羅榮桓雖有很厲害的痔瘡,但也是每天“讀報”不已。
穿的是羊毛棉襖。這乍一聽,穿羊毛棉襖,還以為滿不錯,然而,卻是名實不符。
1939年,115師從晉西出發時帶了6萬元,到魯南後不久便花光了。於是南下郯城碼頭,才籌款解決了當年的棉衣問題。桃峪會議以後,又到深秋,因搞不到棉花,棉衣仍無著落。後來發現,當地養的羊不少,便決定就地取材,蒐集老鄉未經漂洗的羊毛,指戰員每人發幾斤,發動大家自己動手,用羊毛做絮,縫製棉衣。
正在大家忙於洗曬羊毛,製作棉衣的時候,陳士榘到任了。一天,羅榮桓同陳士榘沿著河邊散步,見到許多戰士在岸邊石頭上用柳條抽打羊毛。陳士榘就問羅榮桓:
“這羊毛能不能像彈棉花那樣彈呢?”
羅榮桓搖搖頭說:“如果有一臺破毛機就解決問題了。”停了一會,他又說:“這隻有等到勝利以後,現在只能是望梅止渴。”
這一年冬天,115師的領導與其他人一樣,也是穿著這種羊毛棉衣。穿這種棉衣,羊毛一根一根地往外鑽,弄得到處是羊毛,而且一它一它地向下墜,往往是棉衣的下部厚厚的,而上部卻成了單衣。就是這樣的衣服,幫助115師的指戰員度過了魯南的嚴冬。
在那種十分艱苦的戰爭年代,部隊有困難只能靠自己想辦法解決。
115師到山東後,本想就地獲取一些給養。但山東的國民黨政府卻百般阻撓,說115師的防區不在山東。從根據地裡搞吧,當地的老百姓本身也苦得很。沒辦法,一開始八路軍主要是靠打仗來維持生計,但打仗也需要一定的條件,不但要有好的作戰目標,而且也應有足夠的實力。
後來,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山東境內的八路軍,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發動全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
先是開荒種地,幫助群眾耕種和收藏。但是,不久很多地方又出現軍民爭荒地的矛盾。羅榮桓得知此事後,就找山東軍區司令部管理科長何敬之商量。何敬之提議到海邊去開鹽田,羅榮桓當即表示同意,並親自參加了鹽場的規劃、建設和後來的曬鹽勞動。為了提高經濟效益,軍區直屬隊組織了一支運輸隊,把自己生產的食鹽運到邊沿區去賣,來回100多里路,每一頭牲口馱的鹽可以賺30餘元。
後來,羅榮桓又指示機關開展多種經營,這樣,機關又成立了生產大隊,下設3個生產隊、2個油坊、1個醬園,還開辦了供銷店。當時的買賣做得還不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