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很縝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個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裡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果遲了兩分鐘。火車已在兩分鐘前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去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也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裡卻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種急病,叫家人趕快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歡◇迎◇訪◇問◇。◇
第42節: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較真(2)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的人都學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看了胡適先生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傳》,再對照一下當今社會人們的心態,不禁令人汗顏。80多年過去了,現在看看我們周圍,“差不多”心態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今天職場上的中國人仍然有這種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以至於企業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幾乎”、“大約”、“估計”、“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詞。
在我們的企業、組織機關裡,“差不多先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檢驗疵點沒標識,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員檢查考核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細賬,質量差點、成本高點、價格低點、利潤少點,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計較,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其結果是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產品送到客戶手上,不是退貨,就是索賠,使工廠失去客戶,丟掉市場。由此可見,“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廣闊空間,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差不多”現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又害了自己。因此,絕不能任其滋生蔓延,必須想辦法努力克服,徹底根除!
看似“差不多”,其實是差很多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大概過得去”、“還行吧”、“湊合”這樣的心態,那是很要命的,殊不知“差不多”其實是差很多。
正是因為我們有這種“差不多”心態,工作中才漏洞百出,產品才缺乏競爭力。因為“差不多”,我們的許多企業被拒之門外,我們的產品總是被打上二等貨色的標籤,與一等品只差一點,其實是差很多。
◇歡◇迎訪◇問◇BOOK。◇
第43節: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較真(3)
很多時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1993年全國小麥價格開始上漲,一傢俬營麵粉廠的業務員來到小麥產區採購小麥。這時產區的一些糧庫大都是待價而沽,不想賣糧食,經不起業務員的糾纏,糧庫的負責人說:“糧食有的是,賣給你也行,一噸1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