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1/4 頁)
亞洲國家最終必然會意識到,為了區區5%的美國國債名義回報,冒的卻是美元資產無法挽回
的劇烈貶值的實質風險,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合算的投資。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指出,如果中國停止平均每星期幾十億美元國債的購買量,美國經濟
就會有大麻煩,但是中國經濟由於向美國出口萎縮也會有大麻煩,事實上,雙方已經陷入“金
融恐怖平衡”的狀態。
4。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如果每年以利滾利方式增加的至少2萬億美元的利息支出遲早會被“創造”出來進入貨幣系
統的話,儘管其中一部分可以用更高債務的代價往未來堆積,另外一部分利息美元增發也足
以造成顯著的通貨膨脹,但奇怪的是,美國的通脹(CPI)似乎並不明顯。國際銀行家的魔術
是怎樣玩兒的呢?
竅門在於必須有吸納大量貨幣增發的去處,這就是近十幾年來畸形膨脹起來的金融衍生品市
場。
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名義價值(Notional Value)總額幾乎為零, 到200
6年,這個市場的總規模已經達到370 萬億美元!相當於全世界的GDP 總和的8倍多。其增
長速度之快和規模之大足以撐破任何正常的人類想象力。
金融衍生產品的本質是什麼呢?和美元一樣,也是債務!它們是債務的打包,它們是債務的
集合,它們是債務的集裝箱,它們是債務的倉庫,它們是債務的喜馬拉雅山。
這些債務被作為資產充斥著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也是這些債務被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當做
資產放在賬戶上。這些債務被交易著,延期著,擠壓著,拉伸著,滾動著,填充著,掏出著,
這是一個債務的盛宴,也是一個賭博的盛宴。在紛繁的數學公式背後,只有空和多兩個選擇,
每一張合同都是一次賭博,每一次賭博都必見輸贏。
既然是數百萬億美元的豪賭,這個賭場上必有莊家。誰是莊家呢?就是美國的最大的5家銀
行,它們不僅是重量級的玩家,而且是做的是“霸盤”生意。
。onefx/bbs
美國財政部公佈的2006年第二季度的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市場報告中指出,美國最大的5
家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花旗集團等,佔全部902家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總和
的97%,收入佔94%。在所有銀行金融衍生產品類別中,規模最大的是“利率產品類”
(Interest Rate),佔整個盤子的83%,名義價值為98.7萬億美元。' 9。4'
在利率產品類別中,“利率掉期”(Interest Rate S)佔絕對優勢。“利率掉期”的主要
形式是,在一定期限內,用“浮動利息現金流”去交換“固定利息現金流”,交易一般不涉及本
金。其主要用途是以“更低的成本”來“模擬”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運作。使用這種工具最多的
就是美國兩大GSE(Government Sponsored Entity)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家超級金融
公司用發行短期債券來資助30 年固定利息的房地產貸款,輔之以“利率掉期”來對沖未來
利率變化的風險。
在98。7萬億美元的利率衍生產品中,摩根大通獨佔鰲頭,佔有74萬億的分額。在金融領
域中,10:1的資金槓桿比例進行投資已屬非常“冒進”了, 100:1則是“瘋狂型”投
資,90年代著名的超級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在兩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指導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複雜的風險對沖數學模型,擁有著世
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硬體設施,在以這一槓杆比例投資時,一不留神就輸了個精光,還險些
拖垮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摩根大通做利率衍生產品時的槓桿潛在比例竟然高達626:1,
堪稱世界之最'9。5' 。
摩根大通實際上做的是利率衍生產品市場的“霸盤”生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