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ility),這就是美聯儲印製的“美
聯儲支票”。這是“無中生有”的關鍵步驟。美聯儲開出的這第一張支票背後,沒有任何金錢
來支撐這張“空頭支票”。
這是一個設計精緻和充滿偽裝的步驟,它的存在使政府拍賣債券時更加易於控制“供求”,美
聯儲得到借錢給政府的“利息”,政府方便地得到貨幣,但又不顯露大量印鈔票的痕跡。明明
是空手套白狼的美聯儲,在會計賬目上竟然是完全平衡的,國債的“資產”與貨幣的“負債”
正好相等。整個銀行系統被巧妙地包裹在這一層外殼之下。
正是這一簡單而至關重要的一步,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正。人民的未來稅收被政府抵押
給私有中央銀行來“借出”美元,由於是向私人銀行“借錢”,政府就欠下了鉅額利息。其不公
體現在:
一,人民未來的稅收不應被抵押,因為錢還沒有被掙出來,抵押未來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貶
值,從而傷害了人民的儲蓄。
二,人民的未來稅收更不應該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銀行家們在幾乎完全不出錢的情況下,
。onefx/bbs
就突然擁有了人民未來稅收的承諾,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三,政府憑白無故地欠下鉅額利息,這些利息支出最終又成為人民的負擔。人民不僅莫名其
妙地被抵押了自己的未來,而且現在就要立刻交稅來償還政府欠私有中央銀行的利息。美元
的發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負擔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遠無法還清!
第二步,當聯邦政府收到並背書美聯儲開出的“美聯儲支票”後,這張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
聯儲銀行並搖身一變,成了“政府儲蓄”(Government Deposits) 並存在政府在美聯儲的賬
戶上。
第三步,當聯邦政府開始花錢,大大小小的聯邦支票構成了“第一波”貨幣浪潮湧向經濟體。
收到這些支票的公司和個人紛紛將它們存到自己的商業銀行賬戶上,這些錢又變成了“商業
銀行儲蓄”(mercial Bank Deposits)。此時的它們呈現出“雙重人格”,一方面它們是
銀行的負債,因為這些錢屬於儲戶,早晚要還給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構成銀行的“資
產”,可以用於放貸。從會計賬目上一切都還是平衡的,同樣的資產構成了同樣的負債。但
是,商業銀行在此開始藉助“部分準備金”(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這一高倍放大器,
開始準備“創造”貨幣了。
第四步,商業銀行儲蓄在銀行賬目上被重新分類為“銀行儲備”(Bank Reserves )。此時,
這些儲蓄已經由銀行的普通“資產”,一躍為生錢種子的“儲備金”。在“部分準備金”體系之
下,美聯儲允許商業銀行只保留其10%的儲蓄做“儲備金”(一般而言,美國銀行只保留相當
於總儲蓄額的1%到2%的現金和8%到9%的票據在自己的“金庫”裡,作為“儲備金”),而將90%
的儲蓄貸出。於是,這90%的錢就將被銀行用來發放信貸。
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問題,當90%的儲蓄被貸款給別人之後,原來的儲戶如果寫支票或用錢怎
麼辦?
其實,當貸款發生的時候,這些貸款並不是原來的儲蓄,而是完全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新
錢”。這些“新錢”使銀行擁有的貨幣總量比“舊錢”立刻增加了90%。與“舊錢”不一樣的地方
在於,“新錢”可以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這就是“第二波”湧到經濟體中的貨幣。當“第二波”
貨幣回到商業銀行中時,就產生了更多波次的“新錢”創造,其數額呈遞減趨勢。
當“第20 幾個波次”結束時,一美元的國債,在美聯儲和商業銀行的密切協同下,已經創造
出了10 美元的貨幣流通增量。如果,國債發行量及其創造貨幣的餘波所產生的貨幣流通增量
大於經濟增長需要時,所有“舊錢”的購買力都會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當200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