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要問,儘管戰爭有各種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
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來說,戰爭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考慮的選擇。如果歐洲的軍事準備最
終不是以戰爭來結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國政府破產而告終。”'4。3'
從1887 年到1914 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著,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產邊緣的歐洲
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著。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羅斯切爾德家族發展並建立起
。onefx/bbs
來的歐洲銀行體系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 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模的
戰爭了。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制,和現代化的武器系統,但他們
的經濟卻無力支撐鉅額的戰爭費用。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 年2 月向沙皇的進言中
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將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財力所能負擔。我國勢必需要向盟邦
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如果戰爭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經濟後果將難以估量,
全國的經濟將陷於全面癱瘓。即使是戰爭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財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
塗地後將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和約將受制於英國的利益,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復甦來償還
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爭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4。4'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是無法想象的。如果真的開戰,也只能是區域性的、短暫的
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續10 個月左右的1870 年的普法戰爭。但這樣的戰爭結果,只能
緩解而無法解決歐洲的對立局面。於是,開戰的時間就只有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中拖延著,
直至美聯儲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當時已是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擁有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豐富的資源,
但是,直到1913 年以前卻仍是一個依賴外債的國家,很少能向國外提供信貸。原因正是由於
缺少中央銀行,紐約的銀行家們難以集中調動全國的金融資源(Mobilization of Credit)。
但是,銀行家的天性使得他們對大規模戰爭興趣濃厚,戰爭能夠毫無疑問地為銀行家帶來豐
厚的利潤。當美聯儲法案透過後,國際銀行家們立即行動起來,1914 年8 月3 日,羅斯切爾
德在法國的銀行就給摩根發報,建議立即組織1 億美元的信貸用於法國向美國購買物資。威
爾遜聞訊立即表示反對,國務卿威廉。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譴責這項貸款為“最
惡劣的非法交易”。
德國與美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素無過節,當時的美國有大約800 萬德國後裔,約佔全國人口
的10%,在美國建國之初,德語差一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德裔美國人擁有著不小的政治影
響力,加之美國的愛爾蘭移民對英國素無好感,美國政府又曾和英國幾度交戰,所以在戰爭
之初,美國政府對英法與德國之間的戰爭抱著事不關己的觀望態度。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的銀行家相比,美國政府顯得冷靜和正常得多。情況居然是,銀行家積極主張對德宣戰,政
府則堅決反戰,嚴守中立。
這時銀行家們想出一個權宜之計,那就是區別對待為協約國提供發售債券而進行的貸款行為
與為協約國提供信用來購買美國物資。在銀行家的威迫之下,威爾遜只有答應了後者。隨著
大選連任時間的逐步接近,威爾遜在參戰問題上逐漸向銀行家的立場傾斜。
1913 年12 月23 日,美聯儲法案透過,爆發世界級別戰爭的條件終於成熟了。基辛格博士所
說的拖了許久的戰爭機器終於可以啟動了。
1914 年11 月16 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12 月16 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維森(Davison)來到
英國與當時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 H。 Asquith)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