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眾人又對薛仁貴勸說一番。尉遲恭命長子寶林代父設酒擺宴款待前來的文武群臣,為薛仁貴壓驚,並命次子寶慶帶人到江夏王府牽回薛仁貴的寶馬。
第二天清晨,薛仁貴跨上寶馬,在尉遲寶林等人的護送下,離京還鄉了。
事過不久,西涼派使臣來到長安,將戰表呈送天子李治。
戰表的主要內容是:讓天子李治獻出羅通一家,為西涼元帥蘇寶童報殺親之仇。如若不獻羅家,西涼就要興兵殺進中原。
西涼為什麼提出要交出羅通一家呢?原來,蘇、羅兩家有仇。羅成死在蘇林之手,蘇林死在羅通之手。蘇家的後代蘇海蘇寶童,手使一口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如今,他當上西涼的兵馬大元帥。西涼王早有奪取中原之心,蘇寶童立下報仇之志,二人一拍即合。於是,向大唐打來戰表,名為要殺羅通一家為蘇家報仇,實際上是要奪取大唐江山。
天子李治看過戰表,自然明白西涼的真正企圖,勃然大怒,一怒之下要斬來使。徐懋功提醒李治,說:“常言道,兩國交鋒,不斬來使。”李治才沒有殺來使,他怒衝衝地揮筆寫了應戰回表。
既然應戰,就要議定對策。李治傳旨,召集文臣武將,共議禦敵之策。
誰能掛帥帶兵西征呢?說起來,朝中著名的武將也不算少,羅通、秦懷玉、尤霸、尉遲寶林、尉遲寶慶、尉遲寶懷等等,這些年富力強的將領,既有徵戰的經驗,又有相當的資歷。
李治問:“哪位愛卿願掛印為帥?”
還沒等別人答話,羅通出班言奏:“萬歲,微臣願掛印為帥,帶兵西征。”
李治心想:當年,他曾帶兵掃北,凱旋還朝。朕正要點名派他,不想他來討旨,正合朕意。李治面露欣喜之色,點了點頭,剛要準本,忽聽有人說道:“萬歲,臣有本奏。”
李治順聲一看,原來是徐懋功,便說:“徐愛卿請講。”
“萬歲,依微臣之見,羅通不宜掛印為帥。”
“這是為何?”
“萬歲,據瞭解,蘇寶童為報殺親之仇,立志發憤一十二載,精三略,通六韜,武藝高強,智勇雙全,連挫二十四員大將,比武奪魁,西涼王封他為兵馬大元帥。兩年來,他操練兵馬,做下充分的徵殺準備,故而才公然提出要我主大唐江山,狂妄地要交出羅家。而羅通幾年來一直養尊處優,並無征戰準備,如今若掛帥西征,只怕敵不住蘇寶童。
依微臣之見,還是另選他人掛帥為好。“
李治仔細品味徐懋功的話語,覺得頗有一番道理,沉思片刻,說道:“徐愛卿,但不知何人能掛印為帥?”
“萬歲,依微臣之見,能掛帥西征之人,只有薛仁貴了。”
李治非常佩服徐懋功。徐懋功為大唐江山獻出多少錦囊妙計呀!他足智多謀,袖吞乾坤,能掐會算,陰陽有準。可是,為什麼這事不早說呢?如果在處治薛仁貴之前,他提出此事,朕哪能把薛仁貴的功名一勾到底,永不再用呢?如今,這事可不好辦啦!於是,他用試探的口氣問:“徐愛卿,朝中武將如雲,難道就沒有別人能掛帥嗎?”
“沒有人。”徐懋功的話語十分肯定,“如果讓別人掛帥西征,只怕戰不過蘇寶童。
那樣一來,我中原的黎民百姓,就要受刀兵之苦了,微臣看來,只有薛仁貴掛帥西征,才能與蘇寶童匹敵。“
“可是,朕已罷他的官了。”
“萬歲,罷了官有何妨,可以再請回來。”
“若去請他,他能來嗎?”
“萬歲,臣以為薛仁貴乃是為國為民、忠心耿耿的賢臣,知道西涼興兵要交出羅家,奪取大唐江山,哪能不來呢?”
“何人去請呢?”
“萬歲傳旨,可以派越國公羅通去請。”
羅通連忙出班分辯:“萬歲,英國公把此事看得太容易了。薛仁貴已看破紅塵,離京時說,他蒙受冤屈,身敗名裂,沒臉再見親朋,再也不做官了。若派微臣去請他,這不是難為微臣嗎?”
羅通說這番話的弦外之音是:應當將薛仁貴蒙受冤屈之事弄個水落石出,為他洗冤雪恥,然後請他掛帥西征。
徐懋功聰明過人,一聽就聽出這“弦外之音”來了。也許他還沒想出一個妥善的辦法為薛仁貴洗冤雪恥,也許他覺得時機未到,也許他認為如今不應談及此事……他只是微微一笑:“越國公,你若覺得人單力孤,可以讓胡國公秦懷玉與你一同前往。”
秦懷玉心想:好嘛,把我也給捎帶上了!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