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1936)這兩種情況之間的重要區別是,經濟計劃是強加給行業的,而企業作為一種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自發地出現的。在一個競爭性的體制中存在著“最優”的計劃量。
Ⅱ
我們的任務就是試圖找到在一個專業化交換的經濟中出現企業的原因。如果替代價格機制的關係正是價格機制本身所期望的,那麼價格機制(僅從資源流向的方面考慮)將會被替代。比如這種情況,有些人願意在某個人的指導下工作,這些人為了能為某人工作,寧願接受較低的報酬,這樣,便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企業。但是這似乎不能成為企業出現的一個重要理由,因為似乎還有一種相反的傾向在起作用,比如人們通常趨向於尋求“成為自己的主人”的好處。見Harry Dawes; “Labour Mobility in the Steel Industry;” Economic Journal;March;1934,P�86,他認為“一些本可以得到較高工資的技術人員之所以願意經營零售商品和做保險是因為他們對獨立的渴望(通常,這是一個工人一生當中主要的追求)”。因此,如果人們的願望是控制、指揮別人而不是被人控制,那麼他們就會為了能夠指揮別人而願意放棄某些東西;也就是說,人們將願意支付給別人比他們在價格機制下得到的更多的報酬,目的是為了能夠指揮他們。但是,這意味著他們只是為了指揮別人而付報酬,而不是透過指揮別人來掙錢,這顯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成立的。但是,這種情況也並非沒有,據說有一些小店主掙的就比他的營業員少。如果相對其他生產方式生產的產品來說,購買者更偏愛企業生產的產品,那麼企業也可能因此而存在;可是,即使在這種偏好(假如它們存在的話)的重要性可以忽略不計的領域,現實世界中仍然存在著企業。G� F� Shove;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a Further Note”;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33; P�116; 註釋1,指出這種偏好可能存在,雖然他給出的例子與本文談的內容正好相反。因此,企業的出現必定還有其他原因。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企業的性質(3)
建立企業有利可圖的一個主要原因似乎是,價格機制本身是有成本的。透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一個最明顯的成本就是發現相關價格的成本。根據N� Kaldor; “A Classificatory Note of the Determinateness of Equilibrium”;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February; 1934。靜態理論的假設之一就是“所有人都知道所有的相關價格”。但這顯然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成立的。隨著專門出售這種價格資訊的人的出現,這一成本可能會下降,但是不會消除。價格機制的成本還應該包括為市場上進行的每一筆交易所進行的談判和簽約的成本。Usher教授在討論資本主義發展時注意到這種影響。他說:“不斷地買賣半成品完全是浪費能源。”(Introduction to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England; p�13)但他沒有發展這種觀點,也沒有考慮這種買賣行為為什麼依然存在。在特定的市場,比如農產品交易市場中,人們能夠設計出一種技術來最小化這種契約成本,但是它同樣不能被完全消除。當然,在企業內部,契約也不會完全消失,但卻大大減少了。一種生產要素(或它的所有者)沒有必要與同一企業內部與他合作的其他要素(或其所有者)簽訂一系列契約;當然如果這種合作是價格機制執行的直接結果,那麼簽訂這一系列的契約就是必要的。這樣,一系列的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這裡,必須注意被企業僱傭的生產要素進入企業時所訂立的契約的性質。透過契約,生產要素為了獲得一定的報酬(可能是固定報酬,也可能是浮動報酬)而願意在一定範圍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也有可能企業家的權力是沒有限制的,那麼生產要素就自願被奴役。根據Batt教授在The Law of Master and Servant(P�18)中的論述,這種契約是無效的和無法執行的。這一契約的本質特徵就是它規定了企業家的權力範圍。在這一權力範圍內,他能夠指揮其他的生產要素。
然而,利用價格機制(組織生產)還存在一些其他的不利因素(或者說成本)。人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