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部分(第4/4 頁)
,所省的當也在百萬以上,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矣。”
明朝的地稅商稅向來很多,以準安關為例,在到了崇禎年間開海貿易多年之後,那麼重要的關口一年的商稅才是四萬多兩銀子,而到了清朝,殺落了滾滾人頭之後,就是六十萬一年。
這是多少倍的差距?
火耗一歸公,商稅和攤派一整理,果然政府的收益大增,就算去掉增強了中央集權的必要開支,地方到中央,都會落下一大筆錢。
在從正統到萬曆年間的一百多年裡,明朝的全部財政收入就是銀二百五十萬兩,糧食起伏不定,明早期到中期,米和麥子的收入高些,但每年也會減免數百萬石的賦稅不等,到了明晚期,糧食收入銳減,而白銀收入劇增。
當然,明的財政失敗之處是不必多說的,商稅是統一的,地稅也是統一的,放在西北太多,放在江南太少,糧食賦稅也是如此,放在陝北是要命的賦稅,放在江南,也不值一提。
大明是一個完全沒有辦法發揮自己能力的國家,沒有關銳,沒有數字管理,沒有通用體制,沒有會計制度,銀行,民法,和技術。稅制二百多年不變,對富商和士紳同樣的沒有辦法,賬面上的俸祿極其菲薄,而實際貪汙的損耗又極為驚人。
生鐵的產量到達幾千噸的時候,稅收才是幾十噸,不知道多少官員中飽和商人發了大財,官府卻窮的要當ù子。
事實上就是到了明末那些年,沿海的商人富的流油,朝廷卻收不到一毛錢的關稅,崇禎在北京窮的穿打補丁的衣服……真是失敗中的失敗!
人的失敗好辦,制度的失敗就很叫人頭疼了。
張佳木所說的幾件大事,第一件用來改革俸祿制度,實在也是抓到了箇中的要點。
不把官員集團這個龐然大物哄好,如何能談改革官制和吏制,又如何談及火耗歸公後的好處?
怕是官員會全部和他拼命,他手中的幾萬人,能把全天下計程車紳全部殺光不成?
做成了最關鍵的第一步,底下的事猶如順水行舟,做起來會比第一步要輕鬆許多,難道張佳木能棄手不做?
“下一步,是轉漕運為海運,但最終的目的,是開放海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