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容美備,千古第一。”
中宗聽了,滿心歡喜,沒想到無意中留下的那點痕跡,竟產生這麼大的轟動效果。他自己也覺得當初決策的英明。
當然更滿心歡喜的是韋氏皇后,一個荒謬絕頂的開始,竟會炒到這樣一個莊嚴肅穆的結局。這是一次考察,看來這批人沒有白養。他們就是我將來當女皇的忠實可靠的臣僚。
這一切,都被太平公主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當初,母皇武則天登基前不是也頻頻出現祥瑞嗎?什麼三腳烏鴉,五腳龜,什麼洛水“寶圖”,汜水“瑞石”,還有什麼大明宮頂上黃昏的五彩雲,夜半的流星雨……那裙子上的祥雲只不過是當年母皇把戲的翻版,是更拙劣、更低階的翻版。
然而拙劣也好,低階也好,卻有那麼多人幫她玩,而且玩得那麼起勁,就連崔湜也參與其間幫閒湊熱鬧。
一想到崔湜,太平公主就滿腔怒火。昨天才聽說,他不僅在修文館裡與上官婉兒混上了,還與韋氏混上了,甚至還跟安樂公主混上了,怪不得這麼久也見不到他的人影哩。想想,當初那些山盟海誓全都是欺人之談。原以為他知書識禮,但知書識禮更把世事看得透,做起事來更寡廉鮮恥。
大概這種人在官場上混得太久,學壞了。真正的心腹,真正的知音要在年輕純潔的書生中去找。
太平公主把目光盯在那些來京應考的書生身上。
果然有個書生正在找上門來。
書生王維,山西祁縣人。他自幼喜歡音樂。繪畫,九歲時便能寫詩,十五歲寫《過秦王墓行》,十六歲作《洛陽女兒行》,十七歲那年寫出有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曰:
獨在異鄉為異容,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播茱萸少一人。
千餘年來,為人傳誦。
因為王維具有很深的文學藝術造詣,京城的王孫公子,文人墨客多與他有交往。其中,與相王四子歧王李隆範關係尤為親密。
這天,王維對李隆範說:“進士考試臨近,聽說考生張九臬託人走太平公主的門子,請她寫信給主考官舉薦他為第一名狀元。不知可否請隆範兄幫我去找找太平公主,寫信舉薦一下?”
李隆範聽了,沉思片刻道:“此事不難,但姑媽太平公主脾氣有些倔,直接去找她,可能要碰壁,不如這樣:你抄上你的詩作十篇,準備好琵琶一曲,過三天到我家來,我自會設法幫你。”
王維照辦,如期而至。
李隆範對他說:“今天要委屈你一下,你穿上隨從的衣裳,抱上琵琶,帶著你的詩卷,隨我到太平公主的山莊,一切聽我安排。”
王維點頭稱是,隨即上了李隆範的馬車,一路說說笑笑,到了太平公主的南山山莊。
今天太平公主宴請賓客,王維隨李隆范進了宴會廳。
宴會開始了,樂妓奏起迎賓曲,唱起勸酒歌,舞伎跳起了羽衣舞。賓主在歌舞聲中杯盞交碰,飲酒作樂。
太平公主眼尖,見侄兒歧王李隆範身後站著一個風度翩翩面目姣美的少年,便問道:“侄兒,你身後站的這位少年是誰呀?以前像沒見過。”
李隆範起身道:“姑媽殿下,他是一個樂手,彈一手好琵琶,我讓他彈一曲您聽。”
說罷,示意王維。王維從身上取下琵琶向太平公主一揖,說道:“公主殿下,在下獻醜了。”
說完,手弄琴絃,調好音階,一片哀婉悽切之聲便從他那靈巧的手指間傳出。
起初,滿座客人尚未注意,有的勸酒,有的交談。突然間,一陣悠揚說耳的琴聲如春風徐徐吹來,扣人心扉,動人心絃,把所有的客人全都鎮住了。彈到後來,如泣如訴,如歌如吟,似長聲哀嘆,像籲嘻悲嗚。在座客人個個聽得如痴如醉。及至琴聲戛然而止時,人們才似乎從一場美妙的夢中醒來。即使醒來,都還在回味和品咂。
太平公主聽罷,感嘆不已,讚道:“這等美妙的音樂,只應天上才有。不知叫什麼曲名?”
王維道:“曲名《鬱輪袍》。”
太平公主又問:“請問你的姓名?”
“在下王維。”
李隆範又說:“這王維不僅彈的好琴,還寫的好詩。據我看,眼下長安城還沒有能超過他的。”
太平公主很有興趣地問道:“今日帶的有嗎?”
王維答道:“帶得有。”說罷,便把所抄之詩呈上。
太平公主展開詩卷,第一首便是《送元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