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部分(第1/4 頁)
此舉幾乎一下子將立國之初,為防止皇族禍亂而作出的種種限制廢除了大半。要知道大陳百餘年來,從來沒有發生一起皇族作亂,幾乎全賴於此。現在陳博一下子作出如此大的變動,在朝臣中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特別是三家叛亂之後,已有驚弓之鳥之勢大臣們,對於可能發生的皇族叛更加憂心。
擔憂幾乎人人都有,不過反應卻大相徑庭。除了幾個正直而迂腐之人外,其他人不約而同的上表稱讚皇帝的聖明。陳博連一道稱讚的奏章也沒看,不過卻不聲不響的將那些反對的人踢出了今天的登船名單。理由各不相同,但結果卻是一致的,這些人都被投閒散置,再難有出頭之日。
剛才聽到陳順代為宣讀聖旨後,少數幾人一副早已料到的表情,更多的卻才恍然大悟。陳博前番一系列作法,其實只是為今天作
而已,雖然他們之前也有不少激進的革新意見,不過決定的這些,實在是大巫見小巫了。
這五道聖旨,第一道便是加封楊誠為忠勇伯,食邑為交州州府所在的安平。劉虎雖然沒有升爵位,不過同樣加了食邑。對於其他在平叛中表現突出的將領,盡皆根據楊誠的上奏進行封賞。而楊誠特別避開的荊州諸營統領,受到的獎賞更豐厚,七營統領全部封侯,連吳振翼也被升了兩級,加封為驍勇將軍,暫時仍統襄陽之兵。而其中潼關一役中表現出色的蔡進銳,更被升為兵部侍郎兼即將成立的水師衙門大督統,節制天下水師。不久之後,以往附庸於各州的水師將成為一支單獨的力量,直接隸屬於水師衙門,地方將無權問津。
交州七營皆封侯。加上晉升伯爵地楊誠和不久後必然冒起的張識文,大陳一下子便有七侯一伯一重臣出自交州,這將是一股多麼大的勢力!一個楊誠就讓他們心憂不已了,再加上個張識文更讓他們束手無策,現在……雖然心中千般不願,但朝臣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卻並沒有一人敢出言反對。誰都巴望著別人能出頭,可是卻也沒有一個傻子。在這個時候提出反對意見,那豈不是自絕仕途嗎?
若說第一道聖旨讓他們心憂,那麼第二道聖旨就完全讓他們坐立不安了。陳博之前賦予楊誠的權力之大,直若一個臨時的小朝廷,各方面的事情都可以先行作主。這本來是聖駕離京後的權宜之策,當然不可能長久下去。事實上早在聖駕決定巡幸荊州時,楊誠便已自己上書想要交回大半權力。不過當時皇帝一個人偷偷的溜了,朝中大臣根本做不了主。等陳博回到長沙後,又陷入了彈劾風暴之中,竟也無遐應付。直到前幾日楊誠再度上書移交權力,陳博卻還是壓著沒有回覆。
現在。陳博終於在這道聖旨裡做出回覆了。除已平定的關中、渭北外。雍、、青、徐、冀、並諸州仍然由楊誠統一節制。軍政要務由他獨斷而定。不僅如此,朝廷此番還將專門發出旨意。承認之前由楊誠任命地各地官員。包括刺史這類位高權重之人。徐州刺史張晉根、州刺史夏雲、幷州刺史韓亮青、冀州刺史李康信、雍州刺史賴子南。至於郡守、縣令之類,當然也皆以楊誠的任命為準。沒有絲毫的變動。
徐、兗、並三州刺史都與楊誠交往密切,而幷州和冀州刺史卻是出身劉虎的神威營。而劉虎與楊誠的交情,卻是天下皆知。想到這一點,眾人心中不由一寒。楊誠之前本來就執掌荊、交二州,現在再加上這五州,天下十三州超過一半都與他和劉虎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而且楊誠和劉虎本來就已經位高權重,若皇帝真的要將張識文召入長安委以重任,他們這一系地勢力簡直不遜於叛亂之前的三家聯手!
於公於私,他們都不願意看到這一幕出現。如此一來,世家沒落後的權力分配,他們連嘗羹的機會也沒有了。可是幾番欲言又止後,最終還是沒有一人站出來反對。經過長沙的一番“鍛鍊”後,他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將陳博視為可以隨意教訓地小孩子了。任何相反地意見,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能決定是否發出,能夠爛在肚子裡地,便決不會吐出一個字。
第三道聖旨,倒是讓他們沒有什麼感覺,至少是現在還沒有十足的反對意見。荊、交兩州地土地制度給陳博留下了極為深刻地影響,土地乃百姓之根本,百姓手中無地,天下恐怕永遠沒有寧靜之日,更遑論盛世。是以他不僅全然同意了楊誠之前所定的關於土地地政策,還進一步的要求各地逐步實現與交州相同的辦法,務必不令一人淪為無地之佃農。甚至於皇室在各地所佔的大量田莊,也被他拿出來任楊誠分配。
而楊誠前番對於各地望族的作法,陳博反而變本加利。楊誠只是收了那些與三家有關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