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國家發達,並寫下《舊約》中的《詩篇》和《箴言》。這是猶太人僅有的幸福記憶。除了這幾位英明的王,猶太人的歷史多為苦難的回憶。所羅門王死後,王國即分裂,之後更遭到覆滅與劫奪。
《舊約》寫下這一切,並寫下對未來的希望。猶太人等待彌賽亞,在希伯來文中,這是塗膏者,也就是王的意思。按照他們與上帝的約定,他們的虔誠將換來上帝的救主的到來。一個民族必須找到一種方式解釋自己的苦難,猶太民族的選擇是未來的等待。這種等待是歲月裡的核心,使猶太民族有了一種獨特的看待歷史的方式和堅韌熬過一切苦難的耐心。若不理解這種等待,就不能理解20世紀戲劇《等待戈多》中苦澀的深意。
《舊約》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聖經,而《新約》專屬於基督教。《新約》與《舊約》的區別在於《新約》講述的不是上帝自身的教訓,而是上帝之子的教訓。基督教徒相信上帝應許猶太人的彌賽亞已經到來過了,他就是耶穌,一個木匠之子,雖然猶太教自身並不這樣認為。《新約》相信,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他的到來是對人類的拯救,他的死亡是以自身的血肉作為犧牲,洗刷人類的罪惡。基督是救主,源自希臘文,與希伯來文中的彌賽亞等同。
按照《新約》福音書,耶穌出生在拿撒勒一個猶太家庭,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童貞懷孕,上帝派大天使加百列告訴她,她將蒙神恩生子,可以起名叫耶穌。按照公元紀年定義,耶穌出生應為公元元年,然而據現代考證,耶穌出生在公元前4年左右,因為聖經中記載了當時的希律王屠殺嬰兒,然而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已經去世。福音書中說,正是因為耶穌的誕生,天顯星象,以至於東方三位飽學的博士來到拿撒勒,要尋找天象所示的王者。希律王極度恐慌,下令殺死所有嬰兒,於是耶穌的父母帶著他逃往埃及。回到故鄉後,耶穌長到30歲,到河水中受洗,有聖靈降到身上,有聲音說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他從此開始以神之子的身份傳道,一直到33歲死去。耶穌的話語很獨特,反對固守律條、堅持神本身,寬恕通常所稱的罪人,與傳統猶太教觀念相悖,遭到猶太長老憤恨。
耶穌生前門徒眾多,他在其中選擇了十二人作為使徒,其中有漁夫、稅吏和耶穌的兄弟。這十二人一直跟著耶穌,直到他死亡。為什麼是這十二個人而不是其他人,聖經中沒有給出完整的答案,福音書只寫到召喚的過程,例如耶穌走到海邊,看到弟兄二人,西門和安德烈在海里撒網,他們本來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舍了網,跟從了他。這十二人是耶穌事蹟和語錄的見證人,耶穌給他們講比喻,對其中三人展現神的形象,在臨死前帶他們來到作最後禱告的客西馬尼。
耶穌被十二門徒中的猶大出賣。按聖經的說法,耶穌的做法惹惱了猶太祭司,他稱自己為上帝之子的言論也被認為褻瀆僭越,祭司希望能處死他,因而高額懸賞,懸賞耶穌的資訊,猶大為了銀幣而將耶穌出賣。耶穌似乎已經預見到了這一點,在逾越節前夜,他和門徒晚餐。按照習俗,逾越節時猶太人要準備豐盛的筵席,宰殺羔羊,敬獻上帝。在這最後的晚餐上,他曾向眾人預言自己被出賣,讓眾人去猜是誰。他還預見到另一位門徒彼得在自己被捕後,將三次因為害怕而拒絕承認認識他,預言應驗後,彼得流下眼淚。
最後的晚餐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頓晚餐,筵席間的場景可以在達·芬奇的著名壁畫《最後的晚餐》中見到,這幅畫繪在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的牆上,雖然已經褪色,但還是能看得到其中優美豐富的大量細節。
《最後的晚餐》是一幅靜中有動的畫。畫面構圖有複雜的深意,筆調深刻而細膩無雙。最突出的構圖特徵是透視的運用,兩面牆的透視焦點是遠處的地平線,而恰好在耶穌的頭頂彙集,構成視線的中心。後窗上的圓拱在耶穌頭頂如同光環。十二個門徒每三人構成一組,分列耶穌兩側,其中每個人的表情都不相同,有驚惶、猜疑、恐懼、辯白的神色,有人指向他人,有人在胸前擺手,從年齡服飾和膚色可以與十二門徒一一對應,每一個人都很真實。而最重要的是,耶穌的臉充滿憂傷,帶著超脫的寧靜,而猶大身體向後退縮,臉是所有人中唯一處在黑暗中的,和耶穌構成鮮明對比。達·芬奇在自己的筆記中曾經記述過他對每個人的設計,從衣服到表情和手的動作,每一個都完全不同,細膩至極。
《福音書》是耶穌的四位後人——馬太、路加、馬可和約翰,在耶穌死後60年至100年寫下的,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