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2/4 頁)
”匡胤不解其意,舉手取將過來,揭去封皮,觀看內中言語,只見上面寫著的是:
漢潼關總兵高行周,盡節臨亡,親筆遺書,奉上趙公子臺下:昔日某與尊翁有一拜之交。同為漢廷之臣。某曾觀公子之相,帝王之姿也。不意漢運告終,有周當代。適公子領兵至此,值行周有病難支,此皆公子福大,有所以致之耳。今某全忠報主,以成公子之功。惟望顧念遺孤,略睜青目。某所生二子,長子懷德,次子懷亮。懷亮相失已久,不必言矣。懷德少年勇力,善有智謀,亦定國安邦之器;他日公子開基創業,願重用我子,必不有負也。行周雖在九泉,感恩不淺。專此布囑,餘不贅繁。行周頓首。
匡胤看罷書中之意,心下惻然,口中不住的嘆惜,將書收好。遂分付道:“高元帥生前忠直,死後神明。爾等速備香燭紙錠,禮當祭奠陰靈,早登天界。”左右抬過香案,點上銀燭,焚起名香,金箔紙錢盛放盒內。匡胤莫送了酒,拈香下跪、暗暗的告道:“高元帥神靈不遠,今日成全了趙某大功,日後果能南面稱尊,得遇令郎之日,義當重報;更必世世子孫,披蟒掛玉,某之願也。”告罷,即便叩頭下去。只聽得上面撲的一聲響處,高行周屍骸倒在塵埃。那趙匡胤是宋家一十七代皇帝之祖,天大的福分,高行周那裡經得這一拜,所以屍骸倒地,不敢承當。當時匡胤莫了酒,將金箔紙錢焚化已畢,因要回京將功贖罪,沒奈何,將高行周首級割下,用金漆木桶盛了。另把沉香刻成人頭,裝在腔子上,用棺木盛殮,令人埋葬於高原所在,更立石碑以記之。諸事已定。
次日,匡胤把潼關總帥印綬交與嶽元福代掌,一應軍民大小事務,權行管理。自己同了鄭恩、李通、周霸、杜二公,又令手下人負了木桶,一齊出了潼關,嶽元福率眾相送。匡胤回至大營,與董龍、董虎說知了此事。即時傳令,拔寨班師。三軍見不戰而定,各各歡喜無限。三聲炮響,兵馬齊行,望著原路而回。正是:
喜滋滋鞭敲金鐙響,歡騰騰齊唱凱歌聲。
大軍一路無詞。不日到了太行山,匡胤與杜二公商議,叫他上山,載了家眷一同進京,自己與諸將領兵先行。那杜二公上山來,將餘下糧草財帛,及自己應用箱籠細軟等項,都將車子裝載。分付眾多嘍羅:願進京者,一同前行;不願去的,俵分了些財物,叫他各安生理,都做良民,不許再聚山林,為非作歹。當時願去的,只有百十多人;其餘不願去的,領了俵分之物,收拾下山,各各分投去了。杜二公安備車輛,與太太並女兒乘了,自與褚氏各坐駿馬,保護家小,嘍羅推車的推車,坐馬的坐馬,一行人緩緩下山。臨行時把山寨盡行燒燬,然後一齊望東京進發。按下不表。
單說匡胤帶了大兵,於路無話。行了多日,早到了汴梁城外,紮下營寨。匡胤至王府,見了柴榮,把始末根由說了一遍。柴榮大喜。當有苗光義上前賀道:“恭喜公子,克成大功,鞍馬勞頓,辛苦了。貧道說過,不消兩月,自見成功。今往回不過四十餘日,可見前言不謬了。”匡胤稱道:“先生,我趙匡胤一向愚蒙,多有得罪,望先生不必掛懷。”苗光義道:“貧道怎敢?”於是柴榮即命整備筵席,與匡胤接風。一面傳令三軍,各歸隊伍,候明日朝見過了,請旨點名給賞。匡胤令人去請了董龍、董虎、鄭恩、李通、周霸進城至王府,與柴榮等相見了,各自坐席歡飲。
匡胤思念父母,不敢久停,略飲數杯,即辭別了眾人,回至家中,見了父母、兄弟、妻子。正值杜二公家小已到,一家相會,歡喜更不必說,正是骨肉團圓,人間最樂。趙弘殷設席慶幸,分外情濃。當夜無詞。
次日,周主駕坐早朝,文武齊聚。趙匡胤在朝門外候旨,有黃門官進朝啟奏,周主即宣匡胤見駕。匡胤領旨,來到金階朝拜已畢,口稱:“萬歲,臣趙匡胤奉聖旨,領兵剿叛,於路收了昆明山降將董龍、董虎,太行山降將李通、周霸、杜二公,二處共計人馬一萬三千。兵到潼關,把高行周逼得自刎,已將他首級取來繳旨。”周主聽了,將信不信,暗想:“高行周這賊,驍勇無敵,朕尚懼他,怎能被他逼得自刎?莫非其中有詐?”即便問道:“趙匡胤,那高行周既被你逼死,取的首級今在何處?”匡胤奏道:“現在午門外。”周主傳旨:“將賊人首級取來朕看。”承御官奉旨出朝,取了木桶,至金鑾呈上。有近侍內臣揭開桶蓋,把首級取出,放在盒內,轉到駕前,朝上跪倒,兩手把盒高擎:“啟萬歲爺龍目驗看。”周主惟恐首級是假,傳旨:“取上來。”內侍即將首級呈上。周主定睛細看,果是真實,但見貌目如生,顏色不改。因是一生最所怕懼,今日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