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獲的卡面設計類獎,從而標誌著我國銀行卡設計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得到世界的公認。
工行牡丹申花聯名卡:
1997年4月1日,牡丹申花VISA…Interlink卡在上海發行,這是上海申花足球總會的嘉賓卡,也是國內足球俱樂部第一張專用卡。至此,中國的足球迷們,也可以擁有一張自己所喜愛的冠軍球隊的足球卡了。這枚申花足球卡的卡面設計獲得1996年度VISA國際組織最佳卡面設計獎。
白金卡(廣發白金卡、中行白金卡):
早期外匯卡都是貸記卡,每辦一張卡都要到總行備案,因此其發行時量就很少。銀行卡的發行量少了,它的存世量會更少。白金卡目前在國內的辦卡門檻太高,每個銀行只發幾十枚,持卡人必須要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以及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況且白金卡不是透過申請,而是銀行主動向有資格的持卡物件發出邀請。
中行長城提款卡:
這些年來這張卡一直很少有人見過,是中國銀行自動提款卡的“變造卡”。2000年時,有位南通的銀行卡友剛剛在收藏圈內展示這枚卡時,讓許多卡友驚歎,一位上海卡友甚至用了20多枚市場上並不多見的銀行卡,而且包括一枚香港中國銀行的“白金卡”才交換到這樣一枚卡的卡基片。江西一位卡友甚至不惜重金去換一枚打過洞的卡基片,足見當時這枚卡的受追捧程度。
牡丹國際個人卡:
1996年6月首次發行的牡丹國際個人卡,是國內唯一擁有外幣(美元或港幣)和人民幣雙賬戶的信用卡,國內國際通用,設定信用額度和免息還款期,也是國內最高品質的信用卡。
警惕申請信用卡時的陷阱(1)
第二章 信用卡的陷阱
第一節 警惕申請信用卡時的陷阱
2007年,也許可以稱為“信用卡”普及年。曾經象徵著資金雄厚、身份特殊的信用卡,一夜之間變得氾濫。為了達到指標,各銀行使盡渾身解數推銷信用卡。其打出的優惠政策實際卻隱藏著各種陷阱,個人的信用記錄影懸在頭頂的達摩克里斯劍一樣讓人提心吊膽,甚至那些與信用卡毫無瓜葛的人群也有可能遭遇信用卡的“強買強賣”。
為了推銷更多的信用卡,辦卡的門檻越來越低,花樣越來越“多”,手續越來越簡捷,只要一張身份證,一個工作牌號,幾分鐘之內就能辦理一張可以透支的信用卡。誰也不管身份證的來歷和真偽。就是這麼簡單。君不見,廣州、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商鋪、銀行、街頭隨處可見一些辦理信用卡的網點,一張桌子,幾踏表格,拽住過往的路客,簡簡單單就被拽進信用卡的陷阱。推銷的手段紛繁複雜,最直接的是附送一些小禮物,微波爐套盒,kt貓等等。在小城鎮,由於人口不多,推銷信用卡的方式幾乎和推銷保險一樣,推銷者動用人情大戰,推銷後的業績和工資獎金掛鉤。於是出現了一些人,莫名其妙的接到銀行寄來的還款通知,有時欠款額度令人咂舌。一些投訴電話和訴狀接二連三,起因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騙取受害人的真實資料來代辦信用卡,當信用卡辦理成功後;信用卡不還給申請人;而是自己進行瘋狂的刷卡透支。
陷阱一: 蠅頭小利失大財
從江西老區來深圳替兒子照顧孩子的袁嬸。近60歲,沒有什麼文化,閒時就帶著孫子在樓下小區的花園轉悠。一天上午,袁嬸領著孫子又在花園玩耍,這時兩個三十歲左右的女人來到她面前,和她拉起家常,孤寂在家的袁嬸最渴望的就是有人陪她說話。兩個女人對袁嬸說自己就住在這個小區,接下來兩個鄰居對袁嬸問長問短,一會兒誇她孫子聰明機靈,一會兒說袁嬸身體健康,把個袁嬸樂開了花。熟悉了後,其中一個問袁嬸有沒有身份證,袁嬸說有,還把身份證拿出來,並說,有個身份證也沒啥用。
“就是沒啥用,又不值錢,還不如賣掉換幾個現錢”。另一個鄰居應道。
“身份證還能賣錢啊?別人買自己的身份證有啥用啊?”袁嬸心裡不解,很驚訝。
“當然能賣,你賣不賣身份證,你要是想賣,我們是鄰居,可以幫你的,至少能賣100塊”。
一聽100塊錢,袁嬸有些心動了。
於是,在100塊錢的誘惑及兩名鄰居的遊說下,袁嬸用自己的身份證換來了100塊錢。
拿到現錢後,她覺得這錢來的太合算了。想起自己兒子有兩張身份證,便問鄰居還要不要。
兩個“鄰居”問明白袁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