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角度對應的時間是公元前15000年。(5)
當然,沒有一個正統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情願接受這麼早的蒂亞瓦納科始建時間表。如我們在第八章所提到的那樣,他們寧可贊同那個穩妥的公元500年的估計。然而,1927~1930年間,幾位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仔細地審查了波斯南斯基的“天文考古調查”。這些科學家組成的極有權威的精英團隊還考察了安第斯山的其他許多歷史遺蹟。他們是漢斯·魯登道爾夫博士(時任波茨坦天文臺臺長)、梵蒂岡行星位置圖專家弗裡德里克·貝克爾博士,還有另外兩名天文學家:波恩大學教授阿諾德·科爾斯舒特博士和波茨坦天體物理研究所的羅爾夫·穆勒博士。(6)
歷經三年的調查研究,這些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波斯南斯基的測算基本正確。他們根本不在意他們的發現對歷史學上佔優勢的標準觀念意味著什麼,他們只是闡明蒂亞瓦納科的各種建築與天文現象的一致性這些有目共睹的事實。在這些事實當中,最最重要的莫過於卡拉薩薩雅的佈局是依照很久之前——比公元500年早得多得多——對星空的觀測設計的。波斯南斯基推算的公元前15000年正好在這個時間範圍內。(7)
如果蒂亞瓦納科果真在人類歷史的黎明到來之前就已繁榮發達,那麼建設這座城市的究竟是些什麼人?目的何在呢?
穿魚鱗衣服的人
卡拉薩薩雅廣場有兩個巨大的雕像。一個綽號叫“修道士〃;站在西南角;另一個佇立在這個圍城東頭的正中心,就是我在地下神廟中看到的那個巨人。
“修道士”刻在紅色砂岩上,飽經風吹日曬已經面目難辨,高約6英尺,像個雌雄合體的陰陽人。眼睛很大,嘴唇豐厚。他右手握著一柄刀似的東西,刀身呈波浪形,有點像印度尼西亞匕首。左手裡拿的東西有點像本精裝書。不過“書”的上方伸出來一個刀柄似的東西,好像刀插在刀鞘裡。
從腰部往下,這個雕像穿著一件像是魚鱗做的衣服。而且,彷彿為了加深這種印象,雕像的人特地把魚鱗做得像一串串栩栩如生的小魚頭。波斯南斯基教授很有說服力地將它詮釋為代表所有魚類。(8)因此,這個“修道士”似乎是想像的或者象徵性的“人魚”形象。這個雕像也繫了一根腰帶,上面刻著幾隻巨大的甲殼類動物的圖形,所以這種結論似乎可能性更大了。為什麼要雕刻這個人物呢?
我聽到過一個本地的傳說,或許有一點啟發。故事非常古老,講“一個湖神的故事。他長著魚尾,名叫朱魯亞和烏曼圖亞。”(9)這個故事和這個穿魚鱗服裝的雕像,卻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神話那裡得到了奇異的、匪夷所思的反響。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也很奇怪地、詳細地講述了一個兩棲人的故事,說他們很有“理性”,在史前的遠古時期曾造訪過蘇美爾。這些人的首領叫奧安尼斯(或者烏安)(10)。古迦勒底國的巴比倫祭師貝羅索斯是這樣描述他的:
(奧安尼斯)的整個身體像條魚,在魚頭的下面有顆人頭,魚尾下面還長著類似人腳的雙腳。他的聲音言談都很清晰明白,與人類無異。他的畫像一直儲存至今……日落以後,他總是回到海里,整夜呆在大海深處。他是個兩棲人。(11)
據貝羅索斯的記載,奧安尼斯首先是個傳播文明的使者:
白天他總是與民眾交談,不取民眾一飯一羹。他教他們寫字,教他們科學技術,還教他們繪畫音樂。他教他們蓋房子,建廟宇;為他們制定法律,為他們講解幾何原理。他讓他們學會識別地上的種子,示範如何採摘果實。總而言之,他教給了他們所有能使他們溫良恭儉、知書達理的知識。他教給他們的東西無所不包,從此以後,他們的知識已經是應有盡有了……(12)
我在古巴比倫和亞述浮雕上看到過的奧安尼斯像就是清晰的身穿魚鱗服裝的人。與“修道士”的衣服一樣,魚鱗成為他們服裝上的主要特色。還有一個相似之處是,巴比倫雕像的雙手也握著不明器物。如果我們沒記錯的話(後來證實確實如此),這些器物與“修道士”手中的東西全然不同,不過,單是他們相似的地方就足以引起注意了。(13)
卡拉薩薩雅廣場上的另一尊大“偶像”位於高臺的東端,面朝正門,用整塊灰色的安山岩雕成。高9英尺,雄渾高大,氣勢逼人。碩大的頭顱昂首於寬厚的肩膀上,平板的面孔毫無表情,雙目直視遠方。他頭上戴著王冠或者束髮帶之類的東西,頭髮編成一串串整齊的小環,長長地垂在背後,清晰可見。
這座雕像表面也鏤刻著很多複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