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而是當你有困難的時候,對方願意伸手幫忙;當你需要被肯定時,對方願意為你美言幾句。
預見全球產業的下一個10年
全球產業未來將是“上肥下瘦”,上游產業因為掌握經驗和管理,仍具有相當的競爭力;下游產業卻因為市場價格的競爭,毛利一再被壓縮,獲利空間有限。為了降低成本,下游產業從各國出走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找工作往上游走 穩定性高 年終分紅多
不久前IBM宣佈裁員,因為過去IBM是生產印表機為主,現在變成ERP(企業資源規劃)售後服務,所以需要懂得售後服務的人,生產部門的人力需求就相對減少。同樣的道理,就像下游產業轉變比較難一樣,下游的技術人員不可能馬上轉變成業務服務的人才,於是只能面臨被裁員的命運。
從前找工作,追求穩定專一,現在卻要強調通才,而不是專才,而且還要靈活,最好是什麼領域都要會一點點。等到產業有所改變時,才能夠馬上應變規劃另一種生活。我常用這個例子嚇人,如果在銀行做10年,卻只懂得存放款,當銀行開始有ATM卡、有網路銀行,恐怕就要被裁員了。但是如果除了存放款,還懂得股票、債券,萬一失業時,換工作的機會絕對比只懂銀行業務的人來得多一些。所以說,在職場規劃時也要記得往上游走,這樣工作的穩定性才會提高。
科技產業大致可分成三個工作領域,第一種是研發人才,包括各型別工程師,第二種屬於行政人才,包括會計、人事,第三種是行銷業務人才。如果是我,我會選擇行銷業務,它的好處在於,不管是上中下游產業都有發展空間,學的東西也比較廣,做通才不要做專才,將來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機會比較大。
未來的贏家在哪裡?
未來的產業成功是基於消費和市場的。唯有真正接觸市場和消費者,才能掌握需求,才能掌握成功的機會。
掌握消費者才是贏家
開啟臺灣電視,最受歡迎的call…in節目來賓,不一定是才高八斗的學者或是著作等身的專家,反而是許多過去跑線的記者。專業度和素養固然因人而異,但好處是他可以談政治,也可以談財經甚至社會新聞。原因何在?因為他們知道觀眾最想聽什麼,所以只要挑選觀眾想聽的講就好了。相反的,很多學問高深的教授為什麼上節目都不好看?因為他們講的內容人家聽不懂,他不知道坐在電視機前面的人想聽什麼。
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接觸目標市場,誰能夠掌握客戶,誰就是贏家。
談未來趨勢時,所有的東西都要反過來思考,接觸目標市場,瞭解消費者要什麼,然後衍生出來的東西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認為“我就是最好的;消費者要懂得欣賞”。現代人的自我認知愈來愈強,加上地球村的無國界消費趨勢。所有產品都是開放競爭,今天不用這家公司的,我可以改用其他家的;或是等到有人做出消費者要的、更便宜又更好的東西,消費者才願意掏腰包花錢買。
異業結合的趨勢
再舉一個例子,前幾年臺北富邦銀行買下臺灣大哥大###,讓很多人跌破眼鏡,大家會覺得“金融業為什麼要去搞電信業”。事實上這個跨業的決策一點都不奇怪,反而是掌握了未來產業的主流商機,因為未來是誰掌握通路,誰就能夠賣給消費者愈多的東西。
試問,全世界能夠掌握通路的是哪兩大產業?答案一是金融業,因為它有很多分行、消費金融、信用卡,所以可以掌握很多客戶。另一個就是電信業,因為手機是直達消費者最快速的管道。不像以前手機的客戶只能銷售手機相關的電信業務,金融業只賣銀行的業務,現在有很多所謂的“交叉行銷”產生。比方說現代人太忙,所以會用手機存款、用手機繳信用卡的費用或是到銀行繳手機賬單,這些消費行為全部結合在一起。
金融和電信都是服務業,富邦的角色就像是一家百貨公司,它希望給客戶所有的服務,避免客戶流失跑掉。為了掌握客戶,提供最完整的規劃,富邦金控買下了臺灣大哥大,以便把兩邊的客戶整合。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了掌握客戶、掌握消費者、掌握市場。為什麼要掌握市場?如果我的客戶比別人多,我就可以利用客戶做一些消費行為的研究,瞭解市場的動向、客戶的喜好,作為下一個新業務發展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客戶經濟”,就是為了追尋客戶,為了隨時隨地都能服務客戶而採取的經營策略。
。。
迎接後消費電子時代
一旦日本開始願意把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