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2/4 頁)
”
顧誠和成昆對視了一眼,保守地說:“我覺得挺好的,大家都挺入戲的,進入角色很快,人物定位也好。”
李導演看向另一邊:“成昆你呢?”
成昆謙遜道:“我也覺得挺好的,表演都很到位,偶爾有些稍微浮誇的地方,那也是背景鋪墊的需要。”
李導演微微嘆息了一聲:“你們就沒覺得,大家在人際關係的揣摩上,都太膚淺了麼?每個人的形象塑造、性格特點單獨拿出來看,都很精準。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根本就是千篇一律。”
顧誠等人聽了都是微微一愣,一副不解的樣子。
李導演不得不解釋了幾句,大家才赫然發現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兒。
“小顧,我就拿你的角色舉例當然,我不是說你的金燕西演得不好,只是金燕西和所有人的對手戲最全,所以拿你舉例子。金燕西在金家排行老七,上頭有三兄三姐。但他對大哥二哥三哥的態度,應該千篇一律麼?他和四姐五姐六姐的和睦,也是一樣尺度麼?
你們看看87版的《紅樓夢》,賈寶玉也有元迎探惜四個姐妹,他對元春的略帶孺慕、對迎春的敬而不遠、對探春的相看不厭、對惜春的靈犀愛護,多有層次感?”
聽了這番好高騖遠的話,顧誠和成昆不由得都微微抽了一口涼氣。
演好一個角色本身,和演好一個角色對其他所有關聯角色的人際態度,這兩者的難度有天壤之別。
前者考驗的是一個點的功力,後者考驗的是一整個面。要做到這一層,最重要的是主要角色間的團隊默契,而非個人演技。
尤其是當一部劇試圖用一個複雜的豪門、描摹一整個時代時,這種難度,就升到了巔峰。
比如被李導演作為標杆舉例的87版《紅樓夢》。
當年的陳曉旭和張莉在演林黛玉/薛寶釵之前,可謂一點演藝經歷都沒有。但那批演員最終表現出來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一股天然的風流婉轉,彼此親疏分寸也拿捏得妙到毫巔。成片之後,誰人不說這是幾十年難以超越的經典?
李導演這次上《金粉世家》,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他卯足了勁兒想往87版《紅樓夢》的高度上靠。至於自己和手下演員的實力夠不夠斤兩,他也沒個底兒。
成昆剛剛和顧誠解開一些齟齬,此刻聽了李導演好高騖遠的想法,免不了幫顧誠說話:“李老師,我覺得您提的這個問題難度太高了。當年《紅樓夢》開拍前,可是給演員們花了整整兩年在‘大觀園’裡一起生活學習、互相請教揣摩,才磨合出後來的高度。我們今天拿到劇本兩個月都不到,要演出這種大家族的豪門人際關係層次感,實在難如登天啊。”
成昆這話,確實是發自內心。因為他知道今天如果依然是他來演金燕西,他也做不到李導演的要求。
另一個時空的《金粉世家》就是成昆演的男一號,片子拍完後資深評價人士都說“金燕西根本沒必要排行老七,老三就夠了。應該把他三個哥哥合併起來,三個姐姐也合併起來,因為他面對所有兄姐的態度都是一樣友愛的。”
事實上,別說成昆做不到,就是華語影壇的影帝們都做不到。
比如說,兩三年後號稱“匯聚港片最後影帝集團”的鉅作《無間道》,劉得華梁超偉黃邱生曾智偉,一水兒的金馬影帝抱團演。但劇中的影帝們無論怎麼飆演技,也就是做到“把握清楚自己是個啥人設、自己對老大是什麼態度、對兄弟是什麼態度、對敵方臥底是什麼態度、對自己女人是什麼態度”這麼幾個籠統的緯度罷了。
要再把對哥們兒甲乙丙丁的態度再細分……腦子裡五根弦兒得漲到二十根,連劉得華梁超偉都做不到了。
所有工業化流水拍片的模式,都沒工夫揣摩到那麼細。
要想做到這一步,只有去好萊塢找;而且還不能找“water…fall”模式的八大發行商。得找米拉麥克斯之類專做精品拿獎獨立電影的人,學《紅樓夢》劇組一樣“三年磨一片”。
這東西就像釀酒,淫浸發酵的工夫不到位,神仙也搞不定那麼多維度節點。
這番道理解說透徹,李導演很是灰心:“唉,還是預算不夠。總檯真要是能像當年支援《紅樓夢》那樣支援我這個劇,給我三年磨一片,我也拍個曠世經典出來!”
翻來覆去想了很久,李導演還是不死“拍出部曠世經典”的野心:“要不咱這樣試試明天開始不再按照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走。就按照劇本的時間順序,把前兩集集中拍了。然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