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人。2月28日,端公於廣西全州病逝,戴安瀾因奉命遠征,未能親臨送葬。)仙逝,未及送葬。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但東、靖、籬、澄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幾年,即可有福,自有出頭之日矣。望勿以我為念,我要部署殺敵,時間太忙,望你自重,並愛護諸兒,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聞。生活費用,可與志川、子模、爾奎三人洽取,因為他們經手,我亦不知,想他們必能本諸良心,以不負我也。
安瀾
民國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一封致友人,寫道:
子模、志川、爾奎,三位同志鑑:
餘此次遠征緬甸,因主力距離過遠,敵人行動又快,餘決以一死,以報國家!我們或為姻戚,或為同僚,相處多年,肝膽相照,而生活費用,均由諸兄經手。餘如戰死之後,妻子精神生活,已極痛苦,物質生活,更斷來源,望兄等為我善籌善後。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想諸兄必不負我也。手此即頌勳安。
安瀾
民國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戴安瀾決心死守同古,而結果卻是按照杜聿明的命令突出重圍。同古失利,影響緬甸作戰全域性,戴安瀾自覺難以辭其咎。他以勝敗縈心,精神不爽。4月6日,接到電報,命他火速至緬北梅苗,晉見委座。戴安瀾料定:此去必死無疑。因此,去梅苗之前,他先到軍部與杜聿明告別,移交軍務。臨別,戴安瀾淚流滿面,對軍長說:“敗軍之將,按律當斬,我死而無怨。”
沒想到,到了梅苗,蔣介石不僅沒有查究同古戰敗的責任,反而對國軍在同古勇敢作戰精神,大加讚賞。蔣介石夫婦在行轅設午宴款待戴安瀾。晚上,又在委座的行轅留宿,與委員長僅隔一牆。戴安瀾受寵若驚,暗發誓言:赴湯蹈火,挽回敗局,報答統帥之垂青。
然而,緬甸作戰還是以慘敗告終。
txt小說上傳分享
瑞麗江畔燃起一堆熊熊大火,那是一個不屈的靈魂在升騰
於今彌留之際,戴安瀾引咎自責,他雙目圓睜,煩躁不安。緬甸作戰,損兵折將,一敗塗地,愧對長官,愧對民族,死而有憾哪!
戴安瀾那顆曾經像發動機一樣強勁的心臟終於熄火。時間是1942年5月26日下午5時。享年38歲。
鄭庭芨強忍悲痛,派工兵上山砍來一棵堅硬無比,長了百年以上的番龍眼樹,造了一口大棺材,將師長厚殮。棺木前頭,放著一束開放著紫白色小花的芸香草。
次日,全師官兵扶棺前進,一路悲聲不絕。古人有抬棺決戰的壯舉,但抬的都是空棺。而今天,這口棺木裡躺著曾與他們出生入死,同甘共苦的師長!第200師萬名官兵開進緬甸,血戰數月,現在連傷帶病只剩4;000餘人,師長還是躺在棺材裡回來的。思前想後,能不哀傷?
5月29日,部隊退到瑞麗江邊。因為天氣炎熱,又是雨水連綿,師長遺體眼看不保。可是逝者有言,死後一定葬回國內,這可怎麼辦呢?
兵敗異國他鄉,生無退還之路,死無葬身之地!鄭庭芨長吁短嘆,愁腸寸斷,萬般無奈,只好將師長遺體連同棺木一起火化。
瑞麗江畔,燃起一堆熊熊大火,火光將江水映照得如同血海一般。滾滾濃煙,沖天而起,那是一個不屈的靈魂在升騰,在奔突。
高山肅立。
林濤哀吟。
江水嗚咽。
第200師官兵圍著火堆整整守了一夜。
天亮以後,鄭庭芨親手將師長遺骨一一揀出,用白布包裹,裝進木匣。他泣不成聲,說:“師長,我沒能按你的遺言辦理後事,我對不起你呀!”
大顆大顆的淚珠,滾進未燼的餘灰中。
6月2日,倖存官兵終於透過中緬邊境的國境線,回到祖國。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官兵們悲喜交集,難以自持。有人放聲歡呼,有人失聲痛哭。
在騰衝附近,部隊買來一口棺木,把師長的骨灰,連同木匣一起放進棺材,重新裝殮。副師長高吉人率兵護送靈柩去昆明。
路過安寧縣時,靈柩停放在一位老華僑住所。出國前,途經安寧縣,戴安瀾也曾在這位華僑家裡借宿。
現在只見棺木在,不見故人回。這位七十高齡的老人止不住淚水橫流,不勝悲慼。他看見將軍棺木單薄,於心不忍,說:“戴將軍是國家功臣,為國捐軀,怎能讓他躺在這麼個侷促地方呢?”
這位耄耋老者獻出了為自己百年之後備下的壽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