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亮就緊急出動把守各個通向廠、局機關辦公樓的要道路口,不叫漏過一個相關人員。如果哪個單位因為措施不力,出現了上訪者,該單位分管領導就地被免職(而在平時,免去任何一位領導幹部都是非常困難的,幹部一般都是隻上不下,除非退休和發生意外情況),以此加強各級領導幹部對於職工穩定工作的充分重視。因此,每有職工意欲上訪的風聲,各級領導幹部始終是如臨大敵,誠惶誠恐。上訪人員則往往要甘冒諸如減薪、下崗,直至開除廠籍的處罰威脅。除此之外,企業單位還對上訪職工親屬實行類似“株連制”的連帶責任攻勢,以此動員親屬力量化解上訪行動。
本來,職工上訪是一種正當的公民權利行為,可是在穩定壓倒一切的思維定勢下,職工連要求對話的權利都被剝奪了。而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中並不鮮見。
利益矛盾和利益衝突之所以成為一個敏感的概念,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往往將不同的利益矛盾和利益衝突集合為一個籠統的概念,而現實中的利益矛盾和衝突往往是具體的,如農民的徵地問題,城市中的拆遷問題,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等。在這些問題上,體現的是具體利益關係,表達的是具體利益要求。如果利益表達的渠道暢通,解決利益矛盾的措施有效,這些衝突一般都不會上升到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層面。而且,我們透過對一些利益表達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參與者自己也往往很自覺地努力將利益要求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
十七大報告中肯定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表達權。這樣的表達權,要透過一系列的機制才能建立起來。建立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實際上是構建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建立在利益主體分化基礎上的博弈經濟,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是一種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良性博弈。在這樣的體制中,利益表達是博弈的基礎。當然,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這也是一個迫切的任務,因為如果這個過程過於滯後,利益關係的失衡將會越來越難以控制。
用秩序思維替代穩定思維(1)
南方週末:在一次座談會上,您提出要用秩序思維替代穩定思維。秩序思維與穩定思維的差異究竟在什麼地方?秩序問題的重點又是什麼?
孫立平:從一般的意義上說,社會生活不能沒有秩序。從特殊的意義上說,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了將近30年,到現在為止,可以說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因此,現在我們面臨的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社會生活新秩序。在前兩年我就曾經說過,在新的發展階段上我們面臨四大主題,一個是發展,一個是改革,一個是公平,一個是秩序。
在過去的若干年中,發展和改革的問題已經破題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並在體制改革上突破關鍵的瓶頸;公平的問題實際上是剛剛在破題;而秩序的問題則幾乎是完全沒有破題。在秩序的問題上,過去就是一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維。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已經談過了。現在的問題就是需要用一種新的關於秩序的思維來替代傳統的穩定思維。穩定是被動的,秩序則是主動的;穩定是靜態的,秩序則是動態的;穩定往往是與活力矛盾的,而秩序則是與活力相容的。可以說,在新的發展階段上,用新的思維重建社會秩序是社會建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
秩序涉及極為廣泛的因素,比如法治就是秩序最重要的條件。但在這裡我想更加強調的是基礎秩序的重建。因為這個問題人們講的比較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忽略了,或者說心裡完全沒有這根弦。
我這兩年在講一個概念,叫不可治理狀態。目前我們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已經處於不可治理狀態,真正威脅秩序的,造成社會生活紊亂的,就是這個問題。比如*,一些*現象已經處於不可治理狀態。為什麼一些*是處於不可治理狀態?有據可查和無據可查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你發都發現不了你怎麼治理?現在你看*都怎麼暴露出來的?要麼小偷偷了他們家,偷出來一個貪官;要麼一個貪官被抓住,把別人給咬出來了,咬出來一個貪官;要麼二奶沒養好,二奶造反了;山東的段義和則是爆炸炸出來的一個貪官。也就是說,你靠正常的制度化的辦法,已經沒有辦法發現這些*現象了。為什麼呢?因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處於高度隱秘的狀態。過去我們說一件事情隱秘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現在的一些*行為已經是天不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