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柔和有力的鳴唱,好像是燦爛的時光喃喃地在天與地之間舉行著宴樂。
開工當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為倡”,到開河工地舉行盛大典禮。
舉鋤為雲,連袂成岸,數千兵士和河工在秋天裡開挖。
“郭都水”每天穿行在工地上。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將甕山泊和積水潭作為調節水量的“水櫃”,便是構思巧妙的傑作。為了調節水量,控制水深,郭守敬在沿河每10裡設一閘壩,距閘1裡左右的地方再設定斗門,與閘壩相互配合,過船止水,控制水深和流速,保證船隻平穩航行。
在設定閘壩時,郭守敬要求施工人員儘可能地利用金代的閘壩舊址,以省時省工。郭守敬的要求使施工人員頗感為難:金代開挖的運河百年過去了,早已沒了蹤跡,我們到哪裡去找閘壩舊址?
耳聽著施工人員的議論,郭守敬也不言語,在沉默著走上一方高崗,左看看右望望,然後用手中的柳條一指,說:“就在從這裡挖。”
人們都知道眼前的這位都水監“巧思絕人”,對他說的話深信不疑,往手中吐口唾沫,兩手搓搓,使勁地挖起來。
也就挖下去半丈,施工人員驚叫起來:“挖出磚木啦!挖出磚木啦!”
郭守敬彎腰拿起已斷裂的半塊磚在手中掂了掂,笑了:“這就是金代的閘壩舊址。”
這令當時參與施工的人們佩服不已。
經過一年的緊張開挖,至元三十年(1293)秋,大都至通州全長164裡104步、鐵底銅堤的運糧河開鑿完成。用工285萬個,用楮幣152萬錠,用糧38700石,另外還有木、石等物,不計其數。
工程完工時,適逢元世祖忽必烈從上都回到大都,他看到積水潭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檣桅蔽水,盛況空前,大喜過望:“此河朕想了多年,今日得以開通,郭都水功莫大焉,朕另有重賞。此運道暢通天下,惠澤大都,就叫它‘通惠河’如何?”
運河畔響起一片“吾皇英明”的讚美聲。
穿城而過的通惠河上建有156座橋,碼頭設在積水潭。南來的船隻可以直接抵達大都積水潭碼頭。元政府特別調軍500人於新浚運河看護閘壩。設閘官28人,每閘設閘戶若干,負責閘堤日常養護和小規模維修。
元政府打造的8000餘艘運河漕船,前不見首,後不見尾,將一船船來自魚米之鄉的漕糧運達大都,一天不停地溝通著大都和外地的經濟聯絡。
積水潭因運河的仙氣而成了一熱鬧非凡的水港,北京城一下換了氣氛。一時之間,漕船首尾相銜,魚貫而入,滿載著江南的稻米、木材、陶器和各路的綾羅綢緞,駛入積水潭,熱鬧了全北京。汪洋十里的海子岸,頓時變成了南北貨物交換的大碼頭,潭內舳艫遮天蔽日,“燕山三月風和柔,海子酒船如畫樓”(王晃)真切地描繪出了當年的繁盛。
大都城“市”也隨之興旺起來。當時北京全城商業最繁華的地方,位置在積水潭北岸的斜街上,稱之為東城的斜街市。再加上西城的羊角市、北城樞密院角市,號稱北京三大市。此外還有附於以上三市,或在城門外兩側的米麵市、柴草市、雜貨市、段子市、皮帽市、鵝鴨市、珠子市、紙札市、靴市、車市、供木市、魚市、舒嚕市(金銀珠寶)、果市、鐵器市、窮漢市、蒸餅市、胭粉市等,凡生活所需,或富者奢侈品,或窮人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都能在市內買到。
橫空出世(4)
如果沒有大運河,北京最多隻能算個區域城市,不可能有能力輻射華夏、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文人雅士喜歡匯聚在清流潺潺、舳艫蔽水、盛況空前的積水潭邊,賞酒作文,比宋代更加繁盛的食肆、勾欄等由此迅速發展起來。大運河水養育出了關漢卿,澆灌出世界為之瞻目的元雜劇,達官貴人們、商家大賈們、船伕走卒們、市井百姓們……穿行於此,選擇他們心儀可意的各式物品,在短短的一個時辰裡、小小的一方舞臺上,欣賞著《趙氏孤兒》、《救風塵》、《竇娥冤》……體驗五味雜陳的人生,大起大落的命運,為人生的悲歡離合、為運河的苦難和輝煌,亦喜亦傷。
沒有大運河,大都不可能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
至元十七年(1280年),征服南旺水脊,開通濟州河;
至元三十年(1293)秋,鑿成大都至通州的通會惠河;
泰定二年(1325),用役工萬人次 、前後歷時達36年之久的會通河修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