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說不上許長齡有什麼長遠的目光,但他從現實的態度出發,覺得侄子將來如果有了出息,不就光宗耀祖了嗎!他的這番苦心和愛心,成就了許光達,為新中國輸送了一個將才,也為許家和蘿蔔衝的父老鄉親爭了光。
許光達百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他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刻苦讀書探究,學習成績優異,1921年秋,許光達考取了長沙師範學校。
當時的長沙師範學校不收學費,只收膳宿費,每月十二三元。這一次,父親許子貴沒有再讓兒子犯愁,而是爽快地說,“五伢子,我家只有你考上了師範。那是個大學堂,你好好去讀書,錢嘛,我拿了。將來你能謀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也就行了。”
聽了父親的這番話,許光達不知道是應該高興,還是應該心酸。在父親眼裡,讀書不是為了明理,更不是為了民族和大眾,而只看到了兒子將會有光宗耀祖的前程了。
父親是為了他自己的面子,為了許家的門面,才轉變了原來的態度。但少年的許光達這時也還沒有形成為民族和大眾而求知的信念,只是想為了做一個明理而有用的人。他點了點頭,算是回答了父親,然後開始了新的求學歷程。
20世紀20年代,長沙是個革命思潮風行和革命活動活躍的地方。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在長沙建立了黨的組織,展開了積極的革命活動。這對渴望新知的許光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新的環境,新的大地,新的社會氣氛,使許光達不僅僅埋頭於書的海洋,而且走出了書齋,進入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
在許光達的人生道路上,長沙師範學校的國文老師曹典琦是他重要的引路人。曹先生以其淵博的知識和先進的思想,啟發開導了許光達,使他對許多以往不解的社會問題有了理論上的認識。曹先生介紹許光達參加國事討論會,使他開始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當他把目光由書齋轉向社會時,曹先生向他推薦瞭如《新青年》、《湘江評論》等革命刊物和書籍,使他開始接觸和吸取革命思想。
1923年3月,日本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