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效增西援中陽是迫於命令,為了維持與中陽張居乾的關係,不得不虛張聲勢,一旦遭到阻擊,受到傷亡,他必生儲存實力之心,避戰自保。目前,中陽之敵兵力空虛,外援困難,如我軍以一部兵力迅速於師莊一帶展開,截住劉部,主力奮勇攻城,就一定能夠拿下中陽。中陽一破,劉效增必然回竄汾陽。
彭紹輝的分析和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於是,他很快派出14團前往師莊阻敵,主力部隊則全力攻城,摧毀了城防外圍大部堡壘群和工事。
守敵仍在頑強抵抗。他們憑藉殘存的碉堡、工事阻擊解放軍的進攻,同時實施緩兵之計,派人與解放軍談判。彭紹輝的頭腦十分清醒,一眼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他告訴部隊不要被敵人的假談判迷惑,命令部隊繼續攻城,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
解放軍連續猛烈攻擊,很快突破敵人的城防,全殲守敵,活捉敵45師少將副師長張居乾。劉效增見勢不妙,真如彭紹輝所預料的那樣急忙退回了汾陽。
山西晉中地區交城城關一帶,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正在進行攻堅作戰的演習。剛剛取得晉中戰役勝利的指戰員們鬥志昂揚。風雨無阻地開展大練兵運動,準備參加新的戰鬥。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第2、第3野戰軍在第4野戰軍先遣兵團配合下,發起渡江戰役,與此同時,華北解放軍對太原的攻堅戰也打響了。
此前,我軍華北第1兵團曾於1948年10月5日發起太原戰役,並準備在3個月之內攻克之。後因平津戰役發起,中央軍委為抑留傅作義部在華北以便就地殲滅,於11月16日命令緩攻太原,轉入一邊監視敵人的行動,一邊就地休整。
平津戰役結束之後,1949年1月24日,中央軍委發出指示:北平和平解放後,太原亦有和平解決之可能。華北第1、第2兵團的大休整,應放在奪取太原之後。第2、第3兵團開至石家莊附近休整半個月,即向太原開進。
與此同時,閻錫山在太原舉行了一次外國記者招待會。開會時,桌子上擺了一些裝有毒藥的小瓶。談話之間,閻錫山以慷慨激昂的聲調,指著這些小瓶說:“我決心死守太原,與城共存亡。太原如果失守,我就和這些小瓶同歸於盡!”
平時,閻錫山也總是揚言“要學田橫五百壯士,失敗也要失敗個樣子出來。”意思是說,城破之日,集體自殺。
到了3月間,我第19、第20兵團向太原開進時,閻錫山才預感到太原將不保,雖仍然唱著“死守”的高調,但暗中卻透過他在南京政府的親信催促代總統李宗仁發電,設法讓他離開太原城。
3月29日下午2點,閻錫山突然召開緊急會議。只見他笑容滿面走進會場,這是他近幾個月來所未曾有過的嘴臉。大家人座後,他便開始嚴肅地對他的秘書長吳紹之說:“你把李代總統的電報念給大家聽聽。”
吳紹之便抑揚頓挫地念起來:“和平使節定於月抄飛平,黨國大事,諸待我公前來商決,敬請迅速命駕……”
電報唸完後,閻錫山假惺惺地徵求大家有何意見。有人知道內情,默不作聲;有人不明事理便討好奉承:“此次赴京開會,應在京城多住些時日。”
閻錫山則說:“也許三天五天,也許十天八天,等和平商談有了結果,我就立即回來,和大家一起堅守太原城。”
而後,閻錫山便藉故起身,直奔西門外洪溝機場,逃到南京,一去不返了。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南為平川,北為丘陵,西臨汾河,北依罕山,城牆高大,易守難攻。再加上閻錫山的多年經營,築城堅固,以3000多個各類鋼筋水泥堡作為骨幹,構成30裡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被稱為“反共模範堡壘”。解放太原,必然是攻堅作戰,而部隊過去缺少這方面的經驗。為此,彭紹輝組織部隊進行演習。他自己也到演習的官兵中去,同各旅領導幹部一起,探討攻堅作戰的指揮、協同、戰術、技術等問題,為攻打太原做好思想和技術上的充分準備。
在攻打太原第一階段作戰中,7縱參加東山要點的爭奪戰。太原東山,是城東的天然屏障,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0公里。爭奪東山的戰鬥按照彭紹輝戰前的部署節節推進。我軍指戰員利用敵人對我軍主力突然出現估計不足的錯覺,選擇其防禦體系中的弱點和要害,集中優勢兵力,趁著夜暗,快速從幾個方向發起攻擊,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攻佔了牛駝寨及榆林坪、石柱等陣地。
1949年4月20日,太原戰役打響。按照徐向前司令員的命令,彭紹輝指揮7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