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海、歐洲。就像一幅寫意的畫卷,描繪了中國與世界最本質的聯絡。
陳堅屬於回國頻率最高的一群華僑,每年起碼五次以上,但即使回國如此頻繁,還是覺得國內變化很快,每次回國都有新發現。特別是那些工廠,如今的規模、員工素質、設計能力一年比一年強。陳堅感到如今歐洲市場想要什麼東西,在國內隨時都能找到,要想生產什麼東西也都能生產。
在世界的另一端,陳堅同樣有自己的商業觸角。每次當裝滿中國商品的集裝箱到達葡萄牙,陳堅都會親自開箱驗貨,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這樣嚴謹的商業態度不僅讓陳堅一次次開啟了市場的大門,也贏得了合作者的尊重。
佩德羅是一位葡萄牙商人,陳堅的商業夥伴,他從陳堅身上了解了中國和中國商人。“陳堅先生人非常好,而且很能幹,很有人情味,令所有的員工十分尊敬,是個非常懂得做生意的人,在技術層面來說,我從來沒遇到過如此謹慎又富有經驗的人。”
陳堅不僅贏得了佩德羅的尊敬,他在葡萄牙華人社會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還成為葡萄牙華人商會的副會長,進入了葡萄牙主流社會。如今他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出席各類社會活動,為華人的利益奔走呼籲,人們對於這個成功的中國商人印象很好。
家裡人認為是商人就好好做生意,不要參與政治。但已經完全從童年陰影中走出來的陳堅有了自己的思量:“我覺得一棵樹長得多高,完全在於它的根有多深。根不深的話,這棵樹也長不大。我覺得假如想在葡萄牙好好發展,或者說想在任何一個地方好好發展,必須很好很深入地融入當地的社會,只有跟當地社會融入好了以後,才有大發展的可能。”
就這樣,戴潔天那一代人撒播的市場種子,在陳堅這一代以不可阻擋之勢破土生長。
陸地在此結束,海洋由此延伸
在里斯本郊區的一座高檔別墅區裡,住戶皆是銀行經理、律師、政府官員,陳堅的家就在這聚集了葡萄牙精英的小區裡。
2008年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陳堅要為大哥大姐準備一桌好菜。對於曾在澳大利亞和荷蘭餐館打過工的陳堅,這並不算一樁難事。陳堅的大哥13歲時就隨戴潔天在農村做農活,如今在中國城二期經營自己的服裝商店。大姐陳明麗曾經是一名鄉村教師,如今在中國城一期擁有一家手錶商店。
在夜幕降臨之前,陳堅還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給遠在溫州的二老報平安。
戴潔天和陳小梅牽掛著異國他鄉的兒女們,尤其是那個“不聽話”的陳堅。直到今天,戴潔天也很少談起陳堅的生意,夫妻倆都認為做生意總是會有風險的,寧可陳堅做事穩一點,不要跨大步。
偶爾的隻言片語,還是掩蓋不住一個父親的憂慮。或許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父子關係。
53年前首創包產到戶的戴潔天已經步入晚年,歲月慢慢改變了他的容顏和心境,兒女們的平安成為他最大的願望。他和陳小梅安靜地生活在溫州一棟普通的住宅樓裡。每天養養花、閒時寫幾篇毛筆字,彷彿這個家庭一直以來就是如此安逸和平靜。
2008年7月的一天,86歲的戴潔天和75歲的陳小梅來到了溫州永嘉縣的燎原社紀念館。
老兩口每年都會回來看一看,因為這裡還有許多老朋友,這裡存留著他們太多的人生記憶。隔著半個多世紀的距離,他們已經能夠平靜地回味那些曾經的風雨了。
那一天,陳小梅還笑著讀出了紀念館裡的文字:“戴潔天,由於包產到戶問題,劃為右派分子,開除政籍、團籍。1958年10月11日,永嘉縣人民法院永刑字1255號刑事判決,利用職權,首創包產到戶。”
戴潔天則念出了當年寫下了詩句,“忍將心血埋深土,為待他年人問津。甘為蒼生受苦難,五十年後識斯人”。
戴潔天的詩句很有預見性,2008年距離1958年他戴上那兩頂帽子,正好是50年。如今,歷史已經證明他是對的,但是最為此感到自豪的人還不是他,而是陳堅。
母親一直是兒子溫暖的支援,父親則一直深藏在兒子心裡。
燎原社紀念館,作為戴潔天和老朋友們回憶歷史的家園,有關戴潔天的內容和說明文字,是陳堅專門回國來整理撰寫的。
父親曾經是他童年時代的陌生人,是他少年時代揮之不去的陰影,是他青年時代試圖飛翔時的反對者,但父親更是他心中的英雄。
對包產到戶和溫州經濟的研究,凝聚了戴潔天一生的心血。陳堅默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