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這個曾經的典範,也包括照片上的這兩位女性——郭鳳蓮、宋立英。
在30多年前,人們不會想到,作為“大批資本主義”的典型,作為最“一大二公”的地方,整個大寨有一天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並將曾經的歷史作為商品向遊人出售。
簽名售書的老人是已經79歲的宋立英。瞭解大寨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位大寨村當年的婦聯主任,如今她是一家銷售旅遊紀念品的個體老闆。這位原本不會寫字的老人,在70歲的時候居然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原因很簡單,她需要簽名售書,以提高銷售量。如今,光這一項每年就能為她帶來近萬元的收入。
宋立英直到2000年才開這家小店,那時她已到了70多歲的古稀之年,她也許是最後一批放下歷史包袱的大寨人。
當時,宋立英去找郭鳳蓮,說:“鳳蓮,我也開個小商店行不行?”
郭鳳蓮回答說:“你開起小商店來更行!你有名氣,你是宋立英,就把那個房子做商店,一定能富起來。”
如今,在大寨這片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4多的居民像宋立英一樣,為每年二三十萬旅遊者提供服務,每年的旅遊收益高達1 000多萬元。市場經濟的意識已經深入大寨人的骨髓。
對於大多數大寨人來說,這個轉變起自1992年,郭鳳蓮回到大寨的第二年。
1991年11月15日,在群眾的呼籲聲中,郭鳳蓮被任命為大寨村第八任黨支部書記,這時她已經45歲,但心裡憋著一股勁。
郭鳳蓮多年後回憶道:“我是給大寨人拉馬車的。說實在話,這個車上就座的是大寨人,那麼我這個車,究竟要把他們拉到哪裡去?究竟他們應該怎麼活?讓大寨人思想怎麼轉換過來?一大堆的問題都擺在面前。當時對於我來說,就是又苦又辣。”
剛回到大寨不久的郭鳳蓮讀到了一篇報道——《東方風來滿眼春》。在這篇改變了許多人思想和命運的著名文章中,郭鳳蓮被###一系列精彩而深刻的話語所打動: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這些話宛若閃電般劈開了郭鳳蓮和大寨人心頭的陰影,他們在新的時代終於尋找到了新的驅動力和歷史邏輯:致富光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大寨人難道就不能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搏擊出新的風采嗎?郭鳳蓮帶領大寨開始進行第二次創業,在市場經濟這個陌生的領域中,無論是艱苦奮鬥,還是自力更生都有了新的意義,雖然她心裡還有些矛盾和難堪。
郭鳳蓮既害怕別人認識自己,又害怕別人不認識自己,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中透著幾許蒼涼。外出開會,她進了房間就不願意再出來了,甚至不願意出來吃飯,買包泡麵泡泡,辦完事馬上離開。生怕人家說:“改革開放多少年了,農村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郭鳳蓮還像個要飯的一樣。”她更怕讓人笑話大寨,使整體形象受損。 txt小說上傳分享
歷史是無法割斷的(2)
但是,時代在不停地敲著大寨的大門,催促它趕緊踏上新的程序。
1992年春,郭鳳蓮和宋立英乘坐火車前往上海。在這個即將成為長江三角洲乃至長江流域領跑者的懷抱裡,郭鳳蓮瞭解著一切新鮮事物,包括卡拉OK和咖啡。郭鳳蓮對著麥克風唱起了曾經在虎頭山上唱過無數次的《人說山西好風光》。那一夜,她無法入睡,不僅是因為咖啡,更是因為憧憬大寨新的風光。
郭鳳蓮對宋立英喃喃不休地說著自己的夢想——讓大寨儘快實現年收益百萬元。郭鳳蓮彷彿被肩上的責任壓得喘不過氣來,她要儘快讓大寨發展起來。
此時,人們已經將“天下第一村”的名號贈給了華西村,因為它的工農業產值早在4年前就已過億了。###南方視察的時候,華西村已經形成了棉紡、發電、鍛造、化工等六大生產系列,工業化在這個村莊裡已初步完成。
當###南方談話在報紙和電視上發表時,吳仁寶當天晚上召集村裡的幹部開會到凌晨兩點,下令動員一切資金,並且破天荒地向外借款1 000萬元用於週轉,囤積3個月的原材料。吳協東,吳仁寶的四兒子,華西村現在的當家人後來透露說:“村裡當時購進的鋁錠6 000多元/噸,3個月後就漲到了1�8萬多元/噸。”
華西村已經徹底完成了市場經濟意識的轉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