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是,劉備剛剛吃了敗仗,能擔當如此重任嗎?”
諸葛亮看到激將法將要成功,立刻分析形勢,引導孫權進行抗曹。他接著說:“劉皇叔雖然在長阪兵敗,但士兵已陸續回來,加上關羽的水軍,合計有精兵萬人。同時,劉表長子劉琦也有萬名士兵,願意聽從劉皇叔的調遣。反觀曹軍,雖號稱80萬,實際只有十幾萬人。曹軍遠道而來,又不斷苦追劉皇叔,早已是疲憊不堪,可謂是“強弩之末”。按兵法說,這種情況會使曹軍心理遭受挫折。再說,北方士兵不習慣水戰,而荊州降兵也只是迫於曹軍威勢而投降,並非心悅誠服,肯定不會替曹操賣命。所以將軍若能派遣猛將,統率數萬精兵,一起和劉皇叔協力作戰,必可打敗曹軍!只要曹軍一敗,必定引軍回北方。如此一來,荊州和東吳不僅可以保全,還能發展勢力,與北方的曹操形成鼎足之勢。至於最終是成是敗,現在就完全取決於您了!”
聽完諸葛亮的分析,孫權大喜,派周瑜、程普、魯肅等大將率領三萬水軍,隨同諸葛亮至夏口,會合劉備的部隊聯合抗曹。隨後,爆發了三國時期最大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赤壁一戰後,立足荊州的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和北方的曹魏、東面的孫吳,形成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勢。
諸葛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於他以巧妙含蓄的方式使用了激將法。除了觸動孫權的自尊心外,也激發了他自愛、虛榮、競爭、好勝的情感,同時還引發了戰鬥熱情,進而誘導他按照自己既定的企圖行事,最終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好口才好命運 第十章(1)
善用細節,說話更有力
雙方談話時,要注意聆聽對方所說的每句話,這是一種禮節,表示重視對方。同時,當話題談僵時,也能夠從對方以前的談話中,找出言詞細節中的矛盾,或對自己有益的話語,讓說話更有力。
有一次,歌德走在一條小路上,遇見一個對他有偏見的男士。此人看見歌德便說:“我從不給傻子讓路!”
歌德微笑著說:“我恰恰相反。”
隨後便側身讓路給對方。歌德如此的做法,不僅避免了兩人針鋒相對,也使自己贏得上風。
除了善用對方的“話柄”之外,還可借用其他有利的力量。
蕭伯納的戲劇《武器與人》在首演時獲得滿堂喝彩,觀眾們在謝幕時,紛紛要求蕭伯納上臺與大家見面。可是,當蕭伯納走上舞臺時,突然有一個人對他大聲喊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沒人喜歡看,快收回去吧,趕快停演吧!”
蕭伯納一聽,並沒有暴跳如雷,相反,他向那人深深鞠躬,彬彬有禮地說:“我的朋友,你說的對!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遺憾的是,我們兩人能反對這麼多觀眾的心意嗎?我們能禁止這出戏繼續上演嗎?”
蕭伯納采取的方法,就是借觀眾的力量給對方以有力的一擊。實際上,蕭伯納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的劇本受群眾歡迎,你個人的反對無濟於事!
說得多不如說得妙
有人說話時喜歡引經據典或長篇大論,經常讓聽者暈頭轉向,不知所云。事實上,這種說話方法遠不及簡短的幾句關鍵語!
任何事物,不管是多複雜的現象、多深奧的思想,說到底也就是幾點經過概括和抽象後的認識。而這些認識就是事物的精華、核心、本質,只要你能抓住它,就能提綱挈領、一通百通。所以,如果你能用極為簡明的語言,條理分明地將自己的觀點加以表述,或將對方思想、觀點上的實質部分一一揭露,便能在論辯中收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傳神”的效果。
在一次亞洲大專辯論賽中,香港中文大學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隊,針對“個人利己主義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因素”的辯題進行辯論。新加坡國立大學隊為正方,香港中文大學隊為反方,雙方爭辯激烈,相持不下。
這時,香港中文大學一個隊員指出:“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難道是因為個人功利主義嗎?愛迪生髮明電燈,造福全人類,難道也是因為個人功利主義嗎?”此話雖然簡短,但是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具有幾乎不可辯駁的威力。
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畫龍點睛的語句,就像秤砣一般,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包含著論辯者高度濃縮的思想、感情、智慧和力量,所以具有以少勝多、點石成金的特殊作用。
以迂為直,先到終點
英國軍事家哈利說:“在戰略上,漫長的迂迴道路常常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