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裡面的學生一段時日,可見他在士人中的聲望。
潁川書院,陳旭在後世,一直以為是虛構的,卻沒想到來到這個時代,卻真有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其實並不叫潁川書院,只是一些豫州名士辦的私學,廣邀天下名士前去講學。對於每一個前去講學的人而言,都是一種莫大榮譽。
可以說,潁川創辦的這個私學,影響了整個大漢的歷史,為曹操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三國時期的頂尖謀士,荀彧、荀攸、郭嘉、戲志才、鍾繇等人,都是出自這裡,他們以後全都投奔到曹操麾下,為他出謀劃策,征伐諸侯。
三國的前期,這些人全都綻放出了無比璀璨的光芒。
三國的中後期,卻有另外一個私學,它的光芒絲毫不亞於潁川私學。
它是由荊襄名士組建的一個私學,諸葛亮、龐統、徐庶等等三國名人,都曾在這裡求過學。是漢末唯一一個,能與潁川私學相媲美的地方。
其實那時所謂的私學,並不完全是老師在上面講,更多的卻是相互探討,並不以人的年齡而有所區分。
程昱雖然曾去潁川私學講過學,並不算是郭嘉等人的老師,反而像是好友。
正如後面的諸葛亮等人一樣,都說他曾經與水鏡先生為友,並沒說過他在那裡求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
漢時名士創辦的私學,都非常開放,弟子與師為友者比比皆是,與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非常相似。
再加上很多人所學不同,有的崇尚墨家,有的崇尚儒家,有的崇尚法家。他們之間相互論道,在爭辯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時學生甚至能與講師爭辯幾日。
程昱正是因為曾被潁川私學請去,當過講師一段時間,才聲名顯赫。若是能夠得到他的誇讚,亦會身價倍增,令人刮目相待。
陳旭知道這是自己的一個機遇,不敢怠慢,開始快速整理自己的思維。
過了一會兒,陳旭朗聲說道:“黃巾軍雖然屢戰屢敗,然戰力仍在,更兼士卒倍於官兵,不可力敵也。”
程昱聞言,點了點頭,看來陳旭並沒有被幾場勝利衝昏頭腦。
“然,皇甫將軍於豫州大破黃巾軍,虎視兗州,王延黃巾必定心中急躁。再加上數次大敗,若不攻破縣城,重拾軍心,黃巾軍必會轉變成一盤散沙,將不足為慮。”
“黃巾乃無根之萍,缺乏糧草,王延興兵攻伐東阿,一為重整黃巾軍軍心,二為補充糧草。若我等堅守數日,待黃巾斷糧,則黃巾軍不戰自潰。”
“屆時,我等再出兵攻之,生擒王延亦不在話下。”
聽完陳旭的話,程昱臉上露出了笑容,說道:“黃巾軍屢次敗於文昭之手,今日濮陽援兵既然已至東阿,若黃巾軍有畏戰之心,轉去攻打其他縣城若何?”
陳旭聞言,哈哈大笑,說道:“如此,黃巾軍不足為懼矣!”
“若我軍至,黃巾軍再退,則此後再與我等交戰,心中必生畏懼之心。軍無戰心則必敗,某料定,王延絕不會如此!”
程昱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繼續問道:“若你為王延,該當如何?”
陳旭聞言,呆立當場,他不知道程昱為何有此一問。
然而,長輩詢問,陳旭不敢不答,思量半晌,才出聲說道:“我若為王延,當放眼天下,不計眼前得失。”
陳旭知道,黃巾軍起義必定會失敗,他們的敵人太過強大,完全不是現在的他們能夠抗衡的。
“朝政雖然**,實力猶在。四處豪強、士族,更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黃巾軍與這三者為敵,焉有不敗之理?縱然能夠逞一時威風,他日必將被狠狠鎮壓。”
程昱是當世名士,所以陳旭才毫無顧忌地說朝政**。
這些名士往往都喜歡抨擊朝政,在別人說來是大逆不道的話,從他們口中說出,就變成了不畏強暴的名士風采。
“黃巾軍的唯一生路,就是藏於山中,混入民中,暗中積蓄實力。待天下大變,再伺機而起。”
陳旭想起後世紅軍的做法,斬釘截鐵地說道。
後世的紅軍在經歷幾次失敗之後,才從明處轉到暗處,一直等到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才開始了真正的發展。
八年的積蓄實力,在日本戰敗以後,一舉推翻老蔣,奪得華夏的統治權。
程昱眼中精光一閃,眉毛一挑,說道:“何為天下有變。”
陳旭眼神閃爍了一下,終究沒有將歷史上,發生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