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還有更厲害的,近幾年流行過一個詞叫做“技術參股”,說的似乎是空手而來,只靠著自己身上的技術,就能從人家的企業裡坐地分紅,比如許多大企業裡的工程師,不但不出一分錢,只在關鍵時刻畫上幾筆,照樣收入不菲。
照這麼看起來,似乎什麼東西都能拿來當本錢,這個資本的定義,一下子變得比哥德巴赫猜想還難懂。
照這樣下去,恐怕說到這本書結束,我們也沒辦法說明白資本到底從哪裡來,所以,我們不妨看一個最容易理解的說法。
秘魯經濟學家索托①,在自己的著作《資本的秘密》裡是這麼解釋資本的——資本其實是蘊藏在資產中、能夠開展新的生產的潛能。照這樣看起來,我們前面提到的貨幣,其實只是資本的表現形式而已,真正的資本,實際上是藏在資產當中的,我們前面說到的種種“本錢”,歸結起來都可以算作資產。
在索托先生的書裡,為了說明資本究竟從何而來,打了一個非常貼切的比方:
“就象愛因斯坦所指的磚頭裡的潛在核能量一樣,沒有提取並確定磚頭裡的潛能這一轉化過程,爆炸就不會發生;磚頭畢竟只是一塊磚……資本的創造也需要一個轉化過程。”
為了再把這個轉化過程說清楚,索托又讓自然界的湖泊現身說法:
“位於高山的湖泊,它的作用只限於划船和捕魚,但若將湖泊開發,讓向下奔流的湖水作為動能帶動渦輪旋轉,湖水的能量就轉換為電能,從而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湖水需要水電站才能將它的潛在能量釋放出來,同樣資產要轉換為資本也需要一個適當的轉換過程。”
這麼一看,我們就明白多了,資產是藏在山頂湖泊裡的水,只有經過水電站轉換才能變成可用的資本。那麼,這個從湖水到電能的過程,以及那個關鍵的水電站,究竟應當怎麼稱呼才好呢?於是,我們在這裡就得到了一個不太新的新概念——資本化。
。。
資本化是個怎樣的過程
其實,在前言的宏大敘述裡,我們已經敘述過了資本化的定義,只不過那時候我們剛剛翻開這本書,既沒有聽張之洞的故事,也沒有看到索托先生的形象比喻,對資本的概念還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想要弄明白的話,還確實存在著一定難度。
當然,如果你確定已經理解了前言中給出的定義,那麼大可以跳過本節,去讀下一節中的故事,如果你還希望加深一下印象,那麼我們不妨再次重溫一下資本化的定義。
所謂的資本化,指的就是把“死錢”變成了可以用來支援生產的“活錢”, 這種將“死錢”變“活錢”的運作過程,就像索托的“湖水”變“電能”的定義一樣,都是資本化的真正含義。
這麼看起來,與其說資本化是一個過程,倒不如說這是一種能力。於是在前面我們還說過,在經濟活動中,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聚集起數量最龐大的資本,將其最有效地投入運營,就意味著誰能夠在競爭中抓到最多的好牌,成為最終贏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為了徹底把這件事情說清楚,我們下面要專門拿出一節的時間,看一看這個資本化的過程是怎麼運作起來的。
。。
你不知道的歷史:資本化打造的工業區(1)
1946年的春天,對於中國東北來說,堪稱一個復甦的季節,不僅是冰封的大地得以沐浴春風,更具意義的是,這塊淪陷了十四年之久的土地,再次迎來了中國軍隊。
這並非是一支我們印象中的烏合之眾,與此恰恰相反的是,這支軍隊隸屬於國民黨政府的中央序列,不僅擁有全副的美式裝備,更直接接受過美軍的專門訓練,甚至於在緬甸與印度的土地上都曾留有他們的足跡。
此時,他們接受的指令是重回故土。
儘管裝備先進,儘管有著在異國他鄉的經歷,然而眼前的一切仍然令這批吃慣了美國罐頭的軍人們目瞪口呆。
這些軍人從未見過如此雄偉的工礦設施,從沒見過如此密集的高壓電網,從未見過遍地飛馳的火車與林立的煙囪,這些壯觀的景緻不僅在中國堪稱異景,即使在國外也難覓蹤跡。
於是,在驚呆之餘,一位富有浪漫情懷的軍人脫口而出:“將軍全國都走遍,發現工業聚南滿”。
更令人驚訝的還遠不至於此,因為軍人們所看到的,令他們這樣驚呆與感動的景象,僅僅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空殼而已。
從1945年8月開始,在長達七個月的時間裡,搶先佔據東北的蘇聯軍隊,就開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