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
高考臨近,她和父母商量,想報考本地的西南師範大學,一來離家近,二來師範類考生學費要低一些。但父母堅決不同意,希望她考到上海,學習經濟管理。填報志願的那天,父母鄭重地承諾: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學的經濟系,就獎勵她出國旅遊,並在上海給她買輛車。
“這些獎勵要用十幾萬元啊!”她很吃驚。可是爸爸說這些年推銷學生學習資料,家裡有積蓄。那天午飯後,她回學校上課,忘記帶寢室鑰匙,就回家取鑰匙。在家門口,她聽到爸爸媽媽的爭吵。媽媽說:終於要熬到頭了,應該告訴孩子咱們瞞了她這麼久。爸爸堅決反對:不行,我們說好了的,要等孩子進入大學再講。
看著推門而入的女兒,爸爸媽媽驚呆了。終於,媽媽告訴她,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辦法,讓女兒在清貧艱苦的環境中生長,保持“純潔的心靈”。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時,感到很吃驚。這位孩子的父母親真不容易。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一個“貧窮使人心靈純潔”的教育假設,他們竟然裝窮“騙”孩子,而且“騙”了17年。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和非凡的信念。
這樣的“欺騙”對孩子來說可能會構成某種傷害。但是,我們還是願意把它作為一個“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特殊的案例。並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須“裝窮”,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制的、低調的比較貧窮的生活。“如果你想開快車,就必須保證你有非常好的剎車。你不能給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辦法限制他們,讓他們的行為舉止守規矩。”
第一節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 而是家庭(3)
二、“父母失陪”:把孩子交給祖父母或保姆的後果
如果孩子在入學之前沒有建立相關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那麼,從孩子進入學校的那一天開始,他就隨時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在孩子7歲以前,不要讓孩子進入所謂的“寄宿制”學校——如果父母讓孩子1至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學校很可能會成為“問題兒童”——如果父母都選擇了事業,則可以考慮付出較高的代價,為孩子尋找受過專業訓練的“家庭教師”,而不是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保姆”。
孩子之所以不適應學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父母沒有陪伴孩子的成長,把孩子交給了祖父母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獲得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愛,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既有愛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麼因為只有愛而沒有安全感,要麼因為只有安全感而沒有愛。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
對孩子來說,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他的家。在這個地方,“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皮特語)“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伏爾泰語)
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忙,於是,越來越多的父母放棄了對孩子的陪伴,他們以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為孩子將來入學籌集 “學費”。他們的設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長身體就行,還沒有到學習的年齡。等孩子長大一些,長到了要上學的年齡,再把孩子接回來。他們不知道,孩子從0歲開始,就已經進入“非正式學習”的年齡。孩子在入學之前,家長必須為他們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讓他們為入學做足夠的準備。如果孩子在入學之前沒有建立相關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那麼,從孩子進入學校的那一天開始,他就隨時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
並非祖父母就一定不能教育孩子,在中外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祖父母成功地教育孩子的案例。年輕的父母如果自己太忙而孩子的祖父母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來教育孩子,當然也可以讓祖父母來教育孩子。如果由祖父母來教育,就應該尊重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希望祖父母照看孩子,又不尊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這對祖父母是不公平的。如果年輕的父母對祖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整體上感到不滿,祖父母又傲慢地堅持自己的意見,那麼,年輕的父母可以考慮全面接管自己的孩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