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前言
各位,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得到那麼多人的支援,讓我們聚在一起來討論有關家庭教育、新父母學校的問題。家庭教育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它太難,比學校教育更難。
家庭是人成長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得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孩子如果在童年沒有接受好的待遇和教育,甚至受到了壓抑和打擊,他長大之後就會做噩夢甚至可能出現種種精神疾病。
無論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敗,整個人生就失敗。無論國家多麼發達,家庭教育失敗,整個國家就陷入衰敗。“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相關的說法是,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國家的發展。
按照康德的說法,人類有兩件事情最難:一個是如何“統治” 他人;另一個是如何“教育”他人。可是,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自己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國的父母什麼時候開始承認教育的艱難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兒童”,父母們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我原本是研究“教師教育”的。兩年前,我開始由“教師教育” 轉向“家庭教育”。這個轉向對我個人來說很重要,因為我發現,僅僅談論“教師專業成長”是不夠的。教師的專業智慧和人格魅力確實會影響他的學生,但是,總有一些“問題學生”讓教師感到無能為力。如果學生沒有得到父母的幫助,如果學生的家庭環境沒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援,或者,如果學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那麼,教師對學生幾乎愛莫能助、無能為力。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某些家長總以為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問題或問題很嚴重,他們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過於敏感和焦慮。對孩子成長的問題視而不見,這是一個錯誤;對孩子成長的正常現象過度關注,而忘記了教育的秘密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這也是一個問題。
針對這些家庭教育中的種種問題,“新父母學校”的講座分為三個專題。每一講包括兩節。第一節提出問題,第二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一講的第一節提出的問題是因“父母失陪”而導致孩子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第二節提出的方法是“陪伴孩子”以及父母應該陪伴孩子做哪些事情。
第二講的第一節提出的問題是“孩子的差異”,包括性格差異、智力差異和性別差異;第二節提出的方法是尊重孩子的差異,讓孩子因特長而自信。
第三講的第一節提出的問題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3歲之前、9歲之前和13歲前後;第二節提出的方法是讓孩子在關鍵年齡做關鍵事情。3歲之前是動物世界式的“愛的教育”;9歲之前是孩子建立規則、過有情趣的生活和自食其力的關鍵期;13歲前後是 “教育終結”的年齡。對於那些在13前後還沒有形成自理生活習慣和自學習慣的孩子來說,他需要的已經不是教育,而是“治療”。
第一節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 而是家庭(1)
家長總是滿懷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學校也一直在努力“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可是,事實上,學校每天都在讓某些孩子掉隊。很少有哪個校長和教師故意為難孩子,校長和教師接受了家長和社會的委託,他們對孩子的成長負有責任。可是,無論校長和老師多麼努力,總有一些學生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一、“科爾曼報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
家庭的經濟狀況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業成績——如果孩子真實地體驗了父母勞作的辛苦與辛酸,那麼,孩子會增加改變命運拯救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不過三代”這條民間古訓幾乎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咒語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制的、低調的、比較貧窮的生活。
將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國的斯特娜夫人對中國的發展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她說:“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儘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後了。這是由於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