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是缺少父母的直接的影響,父母沒有起到上述三個作用,他們往往是跟著保姆長大的。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受到成長環境的汙染。
從皮亞傑的研究看兒童的早期教育(4)
第二,“環境汙染”。主要是指對幼兒生活環境的無意識的“汙染”。有這樣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有位朋友的孩子,學習不認真、不刻苦,看電視、上網卻不分晝夜、不知疲倦。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很不穩定。他屢次用平和的方式教育孩子,沒有效果。終於憤怒,由憤怒而怒罵。沒想到,孩子狠狠地甩過來這樣一句話:“還不都是隨你,都是你遺傳的!” 差點把他氣暈過去。想想自己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一心一意為孩子前途著想,為此自己犧牲了很多,怎麼就落得孩子這麼一個評價呢!這位朋友從骨子裡感到傷心與失望。
孩子不過是一句氣話,可對家長們來說,卻不能夠簡單對待。從皮亞傑的理論中,我們知道,2歲前的幼兒處於感知運動智慧階段。幼兒感知什麼,取決於你為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應該想一想,你為孩子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了嗎?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她)們自己不讀書,不學習,卻一味地指望孩子勤奮好學;他(她)們毫不避諱地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甚至怒罵,卻指責孩子不懂得禮貌,不尊重自己;他(她)們抱著孩子不加選擇地看電視,卻不知道這種行為本身及電視畫面將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他(她)們家裡終日雜亂無章,卻抱怨孩子不知道乾淨,不會做家務;他們自己花錢如流水,卻指責孩子不會過日子。凡此種種,都嚴重汙染了幼兒生活成長的“環境”。
由此看來,孩子雖然只是一句氣話,裡面卻有正確的道理。我們是該清醒啦!要知道,只有正確的基因組合是遠遠不夠的,家庭環境對幼兒一生的成長也具有重大影響。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董卿說過:“人生的成功並非都靠天分,很大程度上在於父母的耳濡目染,它對我的氣質、性格有很大影響,他們給予的教育、閱讀習慣的培養讓我受益終身。”
第三,“知行脫節”。皮亞傑認為,實踐活動在兒童教育中佔據重要地位。思維產生於動作,智慧來自於動作。對於兒童來說,勞動就是學習,遊戲也是學習,而且是非常有效、特別重要的學習方式。現在,做父母的沒有不重視孩子的文化學習的,可以說是“有條件要學,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學”。但在“學什麼”、“怎麼學”上依然有一些誤區,具體表現是:
強調“嚴肅”學習,輕視遊戲娛樂。東尼·博贊說:“遊戲是大自然為使大腦的學習最為輕鬆而準備的一種方法。”因為遊戲是人們創造的令人愉悅的活動。它們一般都十分有趣,或充滿想象力。兒童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使大腦在事物與事物之間找到新的聯絡。兒童正是透過大腦的遊戲原則快速地發展智慧的。莎士比亞從小就喜歡玩文字遊戲。然而,現在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對遊戲存在本能的排斥。家長們更樂意帶著孩子參加一個又一個的學習輔導班,學校則更樂意地減少課外活動時間,以便讓學生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用在“嚴肅”的功課上。東尼·博贊諷刺這類做法是:等於砍掉孩子的腿,讓他們的身子更輕,因而會更加行動自如。
強調學習知識,忽視操作勞動。皮亞傑把活動看作是認知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樑,是認知發展的直接源泉。兒童只有參與活動才能獲取真正的知識,但家長們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簡單傳授,忽視幼兒的操作和探索活動。家長們往往樂於聽孩子說“一、二、三、四、五……”,喜歡教孩子“曲項向天歌……”之類,卻不太注意讓孩子參加一些操作性的活動,錯誤地把為孩子料理生活當作是對孩子的關愛,致使許多孩子到了成年之後,還不能具備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其實,勞動操作比往大腦裡填“數字及唐詩”,對大腦的發育更有意義。因為學習是為了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與自我發展的能力,不是為了“製造”儲存知識資訊的“電腦”。有句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早當家”正是早實踐的結果。紈絝子弟,遊手好閒,難當大任,不是因為沒有文化,而是緣於自小不勞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皮亞傑的研究看兒童的早期教育(5)
家庭呵護過多,群體活動太少。兒童之間的互教和相互影響,是兒童認識發展的一個重要源泉。但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有的是六個大人看著一個孩子,普遍嬌生慣養,可以說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不願意或不放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