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達到預定目的,對兒童的回答也不應作肯定或否定的強化,而是讓兒童透過積極的活動,自己去“發現”並接受教師希望他學習的東西,得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結論。衝突法也叫新穎法,是讓兒童學習與已有知識不同的新知識。皮亞傑的自發認知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是平衡化。處於某一發展階段的兒童都有一定水平的認知結構,並用這種結構去同化傳入的資訊。由於在能夠同化與企圖同化的兩種資訊之間存在矛盾,導致認知結構內部的不平衡,引起認知結構的變化和發展。在運用衝突法時要貫徹適度新穎的原則,即注意衝突的適當性,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激發兒童求知的慾望、動機、興趣和意志,這是認知活動不可缺少的動力。四是兒童的互相協作應在學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皮亞傑十分重視兒童之間的互教和相互影響,把它看作認知發展的重要源泉。兒童認知的發展與情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是並行的,密不可分的。學校中的兒童透過遊戲、團體活動和語言交流,互相監督遵守遊戲規則,養成開展競賽的集體精神,產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逐漸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脫出來,形成兒童社會化過程。。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從皮亞傑的研究看兒童的早期教育(3)
我們透過皮亞傑關於從感覺運動行為,到具體運算,再到形式運算的過程是兒童心智發展最佳軌跡的論述,結合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以及神經生物學關於人類早期大腦神經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靈活性的認識,聯絡到目前絕大多數兒童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到,儘管每一個家庭都在子女的教育上不遺餘力,儘管每一所學校都在學生的培養上竭盡所能,但在對兒童教育規律的認識及培養方式上都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轉變的觀念和改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在這裡不可能進行系統討論,但有這樣一些問題是非常關鍵的,而且只要引起重視,並非不可以解決。
第一,“重養輕教”。重“養”的表現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生養”,也就是高度重視懷孕前的身體與精神準備,希望產生最佳的基因傳遞。如今你在酒桌上,不時會遇到一個說是今天不能喝酒的年齡不等的人士,原因是準備要孩子了,需要“封山育林”。於是,大家均無異議。這樣的理由,比其他任何藉口都管用,甚至你拿出明天就要住院的診斷證明,也不見得能取得如此一致的意見,可見“生養”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比成年人能否更好地活著要高出許多。二是餵養,也就是高度重視幼兒營養的結構,希望為大腦發育提供最佳的物質供應。不論一個家庭的條件如何,父母都不會在“吃”上虧待了兒女。
與人們對幼兒“養”的重視程度相比,對幼兒的“教”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許多人覺得幼兒沒有意識,不具備學習能力,因此,在吃上動腦筋多,在“教”上下的工夫卻很少。有的則以孩子不哭不鬧為原則,恨不得讓孩子終日昏睡,落個安心清靜。
其實,幼兒兩歲以前,是大腦智慧發育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是最需要“專業”教育的時期,可事實上絕大多數家庭對幼兒的教育都是“業餘”狀態。這個“業餘”有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父母養育幼兒的時間是“業餘”的。他(她)們大都處在事業發展的初創時期,不願意或沒有條件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培育上,大都以請自己的父母或保姆為主帶孩子,自己只是在工作之餘“逗逗”孩子。有的甚至乾脆把孩子寄養在自己的父母家裡,一心一意幹工作。二是教育幼兒的方式是“業餘”的。現在大多數家庭的幼兒,要麼請老人或親屬幫助照管,要麼請保姆幫助照管。無論是自己的親屬,還是社會上聘請的保姆,也許她們有餵養幼兒的一定經驗,但大都缺少教育幼兒的基本知識。可是,對於幼兒來說,“養”的專業化是必須的,而“育”的專業化同樣是必須的。我們有幼兒師範學校培養保育員,有師範大學培養中小學教師。可是,絕大多數幼兒園只接收3歲以上的幼兒,那麼,3歲以前的孩子不需要教育嗎?他們的教育僅僅是家庭的責任嗎?這是一個被全社會忽視了的大問題。三是父母“教育”幼兒的能力是“業餘”的。現在,家庭的單元越來越小,成年人也沒有經過四世同堂一類大家庭的文化薰陶,社會也沒有此類的培訓服務,初為人父、人母的小夫妻往往不知道如何履行好父母的職責,表現得很不“職業”,等到明白,一切都無法改變了。
父母在促進幼兒成長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示範者、機會的提供者、回應者。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但現在許多有成就的家庭卻生養出不爭氣的子女。這是為何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