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范增道:“今漢兵乏糧,當疾攻之,遲則生變。古人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昔日鴻門之時,臣曾勸大王早除劉季,大王不忍,遺為後患。今日天賜良機,使大王困其孤城,若再縱其不攻,使其脫厄,捲土重來,勝負未可知也。”項王方內心煩悶,為其一語衝撞,勃然色變,喝道:“唯恐滎陽尚未取下,寡人之頭已獻至劉季案前矣!”
范增乍聞此言,好似數九天被當頭潑了一身涼水,頓覺寒透遍體,欲言無語。呆了半晌,方怒道:“大王聽信饞言,盡貶忠良,安可共論天下之事。今天下已定,大王請好自為之。臣年過七十,老邁無為,請賜骸骨,以歸故土!”項王不語,拂袖入了內帳。後文同有詩道:“不得滎陽遂失秦,始知成敗盡由人。可憐一擲贏天下,只使黃金四萬斤。”
范增見彼無留意,益覺心寒,當下憤然辭去,草草整裝,即日東歸。一路之上,范增唸到昔日之情,不由得老淚縱流,嗟嘆生疾,竟然病倒在途中。沿途睹物思人,病情愈重,加之年老血衰,未至彭城,便疽發於背而死,壽終七十一歲。時為漢王三年四月,後周曇有詩嘆道:“智士寧為暗主謨,範公曾不讀兵書。平生心力為誰盡,一事無成空背疽。”
從者買棺斂屍,回葬居巢。項王聞亞父死訊,知情中計,心甚悔之,乃遣人往鄉中厚葬之。又令人於墓邊掘一井,號為亞父井,至今尚在。正是:終心為主死方絕,何如去之佐真龍。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五十八回:施詐降紀信遭焚 連韓彭漢王復出
卻說漢王聞范增死訊,大喜道:“範亞父既死,除寡人一心腹大患矣!”乃重賞陳平,令人嚴守城池,靜觀楚營動靜。
項王安頓好范增後事,親筆寫信安撫鍾離昧,書略道:“寡人誤中漢營詭計,傷一股肱。觀亞父臨終之言,足見其忠。今世之流言甚矣,公切勿懷怨,當安心事楚,緊守河口,破漢之日,寡人必不負公。”鍾離昧旋即回書道:“臣事楚多年,雖無才德,然素視忠義為本,大王不必牽掛。今亞父雖死,攻漢之事不可廢,當緊攻滎陽,早除劉季,以告亞父亡靈。”項王得書大喜,乃催攢軍士,奮力攻打,一日緊過一日。
漢王見滎陽危在旦夕,急喚陳平道:“范增雖死,其圍未解,公復有何良策乎?”陳平道:“今滎陽乏糧,被圍甚緊,早晚必城池不保也。與其坐困危城,倒不如暫且退守成皋,再作計較。”漢王道:“然項羽圍城三匝,實難脫身也。”陳平道:“大王知田父易服救景王之事乎?如今之計,只得偽為降之。尋一死士,乘大王鑾駕,出東門受降。楚知大王投降,必盛兵東門,大王自可由北門間出。”漢王尚未言之,將軍紀信出班奏道:“今事急也,臣請出東門誑楚,以使大王乘機出城。”漢王道:“項羽無德,非獻子仁心也。將軍若出,難保性命。”紀信毅然道:“今天下大事,全賴大王籌劃,天下豈可無大王。”漢王尚在猶豫。紀信拔劍而出,橫於頸下道:“今大王不依臣言,臣請自刎於大王眼前!”漢王聞言淚下,下階撫其背道:“寡人如得脫難,必報將軍之恩。”遂從其計。令文侍表寫降書,著人送往楚營。
項王得書大喜,乃問來人道:“劉季何時出降?”來人道:“今日戌時出東門降之。”項王乃重賞使者,令其回覆漢王依約來降。使者去後,項族眾將皆來道賀,項王亦暗自欣喜。未時未過,項王收拾停當,便在城前佈下人馬,楚軍聞漢王即降,頃出大營觀之。
漢王在城中候著,張惶不定。軍士來報道:“項王自居東門,南、北、西門亦有重兵把守。”漢王乃問陳平:“四門皆不可出,如此奈何?”陳平道:“此事易耳,可令全城婦女皆著豔服,由東門出。楚軍聞之,必來爭看,則西門所防,如同虛設,大王便可以出矣。”漢王甚喜,令人招集婦女,約得二千餘人。陳平便吩咐士卒假扮百姓,教之如何引路。時周勃在傍聞得,謂酈商道:“吾觀陳平,不過爾爾,耗金四萬,終不能使大王一全滎陽。”酈商道:“不然!若範亞父尚在,豈能許大王夜降。”周勃聞之忽悟,始服陳平之智。
時至黃昏,城門開啟,城中婦女披紗帶玉,盈盈碎步而出,皆在東門營集,一時燕言鶯聲,嬌呼媚喚,惹得楚營將士,皆爭先由各處擁來圍觀,一時間紛紛擾擾,秩序混亂。漢王在城內見時機已至,乃令御使大夫周苛;將軍樅公留守滎陽,自引張良、陳平、夏候嬰、樊噲並左右將佐共四十餘騎,由北門趁勢走脫,逶邐往成皋而去。
這邊婦女出盡後,老弱丁壯隨後出降,接著士兵又出。待士兵出後,排成佇列,已耗去了一個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