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大概至遲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亭子作為一種點景建築,開始在園林中大量出現了。後來到了宋明之際,在山林水榭中建亭子,那是蔚然成風。你看李清照的《如夢令》裡說“常記溪亭日暮”,這個溪邊的亭子應該就是園林中的亭子了。
至今中國還有不同版本的四大名亭之說,一種說法是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長沙的愛晚亭,還有江蘇蘇州的滄浪亭。但還有一種說法把滄浪亭換成了浙江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不要小看這些簡簡單單的亭子,它們可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見證。當初鳳儀亭見證了呂布戲貂蟬的歷史,董卓因此而滅亡;當初風波亭見證了秦檜陷害岳飛的奸詐,南宋歷史因此而悲壯;當初陶然亭見證了高君宇與石評梅的斷腸之愛,民國的那些愛因此而纏綿悱惻;更不用說醉翁亭,見證了醉翁歐陽修的風采,也見證了他“每將公事了亭中”的歲月,因為這個醉翁亭極具人文風采與個性氣質,所以它又被稱為“天下第一亭”。
那麼古人為什麼這麼喜歡亭子呢?連說漂亮姑娘身材好都要說“亭亭玉立”!
這要從亭子的結構說起,亭子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一個“大帽子”加幾根大柱子,一般四面都是空的,中間也是空的。這種空蕩蕩的亭子有什麼作用呢?元末明初的一個詩人叫張宣的說過一句話,叫“江山無限景,都取一亭中。”也就是說人往亭中一站,這無限的江山都融化到有限的亭中了,反過來亭中人有限的人生也就融化到無限的江山裡去了,這樣的話,人和自然之間透過一個小小的亭子就達到了一種完美的融合。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它緣於我們東方特有感性文化,而亭子就像現代科幻小說裡的時空機,可以帶著亭中人的情緒穿越時空,往來無限。
所以你看中國的亭子建築從美學的角度看,大多很優雅,大多整體修長,再帶著些飛簷畫角,就顯得有幾分靈動與飄緲,這與它本身所負責的情緒特徵是相吻合的,所以連形容身材好的女孩子都要說“亭亭玉立”。
因為亭子具有這種感覺與作用,所以人在亭中就可以在情緒上作任意的騰挪變化,眼中所見、心中所想都能有機地融匯起來。所以現在蘇州的滄浪亭上還有一幅對聯叫“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你看,佇立亭中,周圍的山水花木、清風明月都可以作為情緒上的點睛之筆,杜麗娘眼中只有那滿園怒放的牡丹,所以她站的亭子就叫“牡丹亭”;而我們的女主人公王瑞蘭在亭中只看到了當頭的明月,她站的那個亭子就叫做“拜月亭”。
10 陰晴圓缺舊時月,悲歡離合故人情(2)
那麼王瑞蘭什麼地方不好去看月亮,非要跑來這個拜月亭來呢?
杜牧說“二十四橋明月夜”,說明在橋上看月亮也不錯啊;李白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就是說坐在胡床邦子上看月亮也是種享受。王瑞蘭幹嘛在深秋寒冷的夜裡,一個人要跑到拜月亭裡來看月亮呢?
有的人說,你看這個亭子叫拜月亭,那一定像紫金山天文臺一樣,是最好的近地觀月點!這說的王瑞蘭像是天文學家一樣。事實上反倒是因為王瑞蘭來這兒來看月亮,這個亭子才被叫做拜月亭的。
又有人說,女孩子嘛,本來就多愁善感,情緒多變,到哪兒看月亮關你什麼事兒呢?這說的也是,但有一點要澄清,就是到拜月亭來看月亮的王瑞蘭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女孩子了,她跟丈夫蔣世隆結婚已有兩年,也就是說她是一個已婚女子。由於中國古代特有的那種極端的男權文化與夫權文化的背景,表現少女的生動活潑那是常見的,但表現少婦的生動活潑和情緒化就不多見了,而這個夤夜私自來拜月的王瑞蘭就是傳統文學作品一個少見的少婦的例子。
說王瑞蘭來到亭中一臉愁容,這時候已不是八月十五,但她還是在亭中擺上了祭品,並上了香,對月而拜。這種行為也就是帶著些祭祀的成份了,古人祭祀屬於巫文化的一種延續,所謂有所祭,必有所求,那麼王瑞蘭這麼神秘地來拜月,她求的又是什麼呢?
我們總是有所希冀,有所煩惱,或者是有所困擾,才會去向神、向祖先、向我們信仰的一些東西去求些什麼。看來王瑞蘭不是宗教徒,她即沒有求上帝,也沒有求如來。她向月亮求,看來只是一種簡單而隨意的拜祭行為,這種行為普通人常有,這說明她當前是被某種現實所困擾著。那麼這位已婚的貴族少婦又會被什麼現實問題所困擾呢?
答案和祝英臺當年所面對的問題一樣——逼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逼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